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3471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数学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取得了明显成果。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

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很薄弱,学生的应用能力偏低,首先是家长、社会、舆论仍以高考分数论英雄,认为孩子学习数学就是演算习题,什么“应用意识”、“实践能力”那是今后工作中的事,先让孩子拿到“入场券”再说。

其次,教师的观念陈旧,未能真正理解数学应用的内涵,未能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未能理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认为高考也只是考两道应用题罢了,只要教会学生解应用题就算过关了,于是乎,教师将教学内容一掠而过,将本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课堂变成教师一味灌输的舞台,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变成了令人生畏的“题型+技巧”的重复不断的演练,忽视数学寓于现实"

的思想教育。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意义,在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的界定

数学应用是指"

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学习、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

它包括数式的运算、推理、分析、制表、绘图、估算、符号变换、优化方案等方面"

数学应用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必须澄清三个误解,其一,数学应用不是简单的"

题型+技巧"

的训练;

"

解题"

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缩写。

其二,不要认为只要把数学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用,把应用看作是知识学习的附属产品。

其三,数学应用不是简单的解应用题。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必须寓数学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因此,本文所说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第一个方面。

并适当的组织学生体验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化理论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

而数学课本从结构上应当从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始,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化。

对实际生活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

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给学生数学化的机会,让学生探索生活中实际情境的数学化过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2、成功体验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可以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针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方面还很薄弱,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偏低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采用合理方法和手段,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从而探索出一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提出的"

背景材料、探究与发现"

,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1)如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2)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3)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建摸能力。

(4)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得出数学模型的结论,并将所得结论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5)探索出一种比较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6)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产生数学知识的源泉,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新的数学教材在章节的引言中,设置了若干的实际问题和阅读材料,数学应用贯穿整个教材中。

这为我们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呈现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学生提供生活或工作中所需要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有价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会用数学。

2、有利于改变陈旧的教与学的观念

过去一段时间,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高考的需要,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拼命的做题。

教师的教也是为了高考的需要,三年的教学内容两年教完,甚至年半教完,各种复习资料满天飞,“题型+技巧”的题海战术,上课满堂灌,得不偿失,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拿出2010年高考数学湖南卷,就会发现与数学应用相关的就有5道题(7、9、13、17、19)。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就必须改变观念,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创造好"

问题"

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听到的终会忘记,看到的才会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因为教材中不可能收集大量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是要靠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发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它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展示知识的本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指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地认识数学其他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这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运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课题研究具有创新之处

研究的材料来源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数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紧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并辅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助数学建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7、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实验法

1、课堂教学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行探究、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抓好教材中编写的各种应用模型的探究,借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和课题组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编制出应用题。

3、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原则,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有关课题的研究动态。

2、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理念,题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要学习了以下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3.4.5

(3)俞求是《数学科学的特点与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杂志,2009.1

(4)邹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意识的是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杂志,2002.2

3、交流了理论学习的体会,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对课题的内容进行了可行性认证,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申报、理论认证等工作。

4、聘请刘亚平、龙立荣老师作具体工作指导。

5、成立了课题小组,进行了任务分工。

课题组组人员及分工。

6、确定了实验对象:

2011年下期—2012年上期,2012届高三20个班。

2012年下期—2014年上期,2013级20个班。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

(1)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1、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利用教材每一前面的问题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a、每一章节教学开始时,课题组人员精心组织集体备课,对于每一章节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认真讨论、分析。

探讨如何使学生理解本章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b、精心设计教案,每节课的设计都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的使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挂钩。

c、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2)上好每一章节的起始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出相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

使学生知道,所学数学知识是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懂得数学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来,所学知识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欲望。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4)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

2、课堂教学环节的探索:

本课题的任务是:

通过实验,探索出一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们课题组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了多种探索。

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期至少上一堂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研讨课,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环节:

(1)提出问题:

在进行应用问题教学时,先从实际背景出发,从多角度、多方位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课题组曾做过如下探索:

A、从实际生活,创设问题:

例1:

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应用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用一个有毛病的天平(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因素忽略)来称物体的质量,有学生说只要把物体放左右盘中各称量一次,再把所得结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你认为可行吗?

B、从趣味历史典故、数学文化中创设问题:

例2:

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

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我们还可以用猜想、类比以及实验的方法提出问题。

展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引导: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