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2869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1、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84.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0.49%,使XX境内的所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保护。

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及植树造林工程,截止XX年9月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74.7万亩,林地面积达217.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9.31%;

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437.5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60.56%。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13.819万口,为改善农村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

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完成了一批小流域治理工程及南汀河孟定坝段、云县南北河等城镇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南汀河临翔段和西河等整治工程积极推进。

截止XX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7.49千公顷。

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加大“两污”工程建设力度。

截止XX年底,全市已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合计达220吨的临翔区和云县2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为2.5万吨的临翔区污水处理厂,其余县的“两污”工程计划于XX年内建成,届时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可达9.5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可达582吨。

二是大力实施园林化城市建设工程。

通过推行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园化工程,全市城市绿地覆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9%;

城市建城区面积达68.4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地率达14.49%,绿化覆盖率达21%。

三是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XX市中心城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3.3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2.3平方公里,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1%。

各主要城镇重点解决了城区燃煤炉灶烟尘、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水,建筑施工噪声、扬尘和废弃物等污染扰民问题,对城区内“三废”排放的小加工厂、城郊石灰窑、砖瓦窑等实施搬迁行动,全市8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部分城市达一级标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是切实加强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

完成了《XX市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分并建立了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完善了应急预案;

完成了“XX市典型乡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估评”;

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加强了对水源地的日常监管和水质监测,全市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大部分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少数为Ⅲ类,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3、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

  全市以制糖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有46户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南华、永德、XX三个糖业集团公司在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启动了清洁生产合格单位创建活动。

制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实施了制糖废物生产有机肥、蔗渣造纸等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了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成果不断显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为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前,全市80%以上的主要工业企业已实施清洁生产,并建立起企业内部持续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企业面貌发生了改变,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成效明显,工业废水、废气逐年实现达标排放。

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普遍推行ISO14000认证。

全市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4、新型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强化了木本油料、茶叶、生物药等优势生物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以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促进加工水平的提高;

提升林浆纸一体化、竹产业、木材加工业等林业产业发展;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突出抓好规模化饲养和生态养殖。

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以核桃、澳洲坚果、橡胶、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979.27万亩;

先后有422户林产品加工企业落户XX,其中:

木材加工337户,核桃加工3户,纸浆生产3户,松香加工13户,紫胶加工2户,涉林饮料加工2户,橡胶加工厂62户。

XX年,全市仅林业总产值就达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02亿元的29.41%。

林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仅泡核桃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4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19元的14.9%。

  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

加强对交通、矿产、土地、旅游、水能和生物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对不符合准入条件、不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新污染源。

二是突出抓好污染减排。

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的有效落实,至XX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3790吨和3608吨,比XX年分别下降10.76%和9.86%;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94.41%;

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6.84%、86.55%、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96%,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达50%,为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全面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

组织完成《澜沧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重点做好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城市“两污”工程、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完成了一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全市累计投入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14514.7万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1个。

其中,废水治理投资4186.9万元,治理项目16个;

废气治理投资1934.8万元,治理项目15个;

固体废物治理投资8300万元,治理项目8个;

其它治理投资93万元,治理项目2个。

四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

以工业为重点、技术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打造一批节能示范点,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监督管理,总体能耗呈逐年下降态势。

XX至XX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1.26%、2.94%、3.62%、3.5%,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了4.32%、9.15%、19.74%和28.05%;

截止XX年底,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10.8%,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9.7%。

通过调结构,关小上大,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7万吨,铁合金1.3万吨,造纸1万吨。

完成了全市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并通过评审验收。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还需增强。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没有完全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大量拼资源、拼能源,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仍然存在;

部分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将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的责任向社会转嫁。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的环境代价较大。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

在全市工业化进程中,老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导致城镇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同时,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大量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以及村庄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四是环保投入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对环保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社会投入明显不足,环保投入与十分繁重的环境治理任务不相适应,导致污染防治能力相对薄弱。

  五是生态环境监管压力较大。

一些地方和企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屡屡发生,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

目前,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仅达22.4%,全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占国土面积的36.4%。

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在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六是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全市环保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装备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和难以适应环保工作新要求。

  二、XX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优势和机遇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XX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也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XX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保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环境保护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举措,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严格执行节能、环保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些难得的机遇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给全市经济社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XX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是最珍贵的品牌和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XX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已经日益得到全市上下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第三,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仍然是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实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家园行动计划过程中,将会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主线,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第四,XX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和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就其资源的种类、价值讲,既是我国生物资源种类最多、最齐全、最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潜力的重要地区,又是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