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761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

D.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的较长的时段

3.D 4.B 第3题,图中显示,此时北京时间为9:

00,由此可知120°

E地方时为9:

00,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

00的经线为165°

E,为西半球;

图中显示7:

09日出,17:

36日落,该地昼长为10小时27分,即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综上分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日北京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7:

09和17:

36,则该地昼长为10小时27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由于北京昼较短,太阳直射点距离赤道较远,赤道附近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正午影子较长,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不能确定,南极地区极昼范围的变化无法确定。

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读图完成下题。

5.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A.东南 7月1日06时B.东北 7月1日06时

C.东北 1月1日12时D.东南 1月1日12时

选D 读图可知,拍摄地点纬度较低,昼夜长短变化较小,因此日出时间应在当地地方时6时左右,该地大约位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大约相差6小时,因而此时北京时间应在12时左右,故A、B两项不符合要求;

假如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表明该地昼长夜短,应为夏季,则日期不可能为1月1日,假如在南半球,如果日出东北,则表明该地昼短夜长,应为冬季,则日期也不可能为1月1日,日出方向不可能是东北,故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该题选D。

(xx·

集宁模拟)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四地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丁、乙、甲、丙

C.乙、甲、丁、丙D.丙、丁、甲、乙

7.若丁地经度为90°

W,当丁地昼长为A时,该地日出时的北京时间为(  )

A.23:

30B.24:

00

C.14:

30D.12:

6.B 7.A 第6题,据图可知:

甲、丙两地最小昼长在夏至,乙、丁两地最小昼长在冬至,故甲、丙两地位于南半球,乙、丁两地位于北半球。

地球上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丙地的纬度高于甲地,丁地纬度高于乙地。

综合以上可以判断由北向南排序为:

丁、乙、甲、丙,B项正确。

第7题,同一纬度的最大昼长和最小昼长之和为24小时,根据图形可知:

丁地最大昼长为19小时,故最小昼长(A时)为24-19=5小时。

当该地昼长为5小时,则该地日出的地方时为12-5÷

2=9.5时,即90°

W的地方时为9:

30,此时北京时间120°

E的时间为23:

30,A项正确。

桂林模拟)下表为黄山市和H地某月两天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据表回答8~9题。

第一天

第二天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黄山市

7:

02

17:

15

01

16

H地

6:

34

22:

26

35

25

8.H地在黄山市的什么方向(  )

A.东南方B.东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9.这两天H地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正确的是(  )

A.日出东南—日中正北—日落西南

B.日出东南—日中正南—日落西南

C.日出东北—日中正南—日落西北

D.日出东北—日中正北—日落西北

8.D 9.A 第8题,黄山市两天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判定太阳直射南半球;

H地昼长大于12小时,则H地肯定在南半球,所以H地比黄山偏南;

再据白昼的中间时刻是地方时12时,所以北京时间12:

08左右黄山地方时是12点,北京时间14:

30左右H地的地方时是12点,所以H地比黄山偏西,综合判定H地在黄山市的西南方,故选D。

第9题,读图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这两天太阳直射南半球,H地位于南半球,所以日出东南,日中正北,日落西南,故选A。

青岛模拟)如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

30′S,64°

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11.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A.10小时B.11小时

C.13小时D.14小时

10.C 11.D 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别德马位于南半球,经度为64°

W,此时正值日出,又由景观图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9:

16,可以计算出64°

W的地方时约为7:

00,日出晚于6点,可判断北半球为夏季,7月1日较符合。

第11题,根据对称规律,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该地纬度为40°

30′S,昼长为(12-7)×

2=10小时,北京纬度约为40°

N,昼长约为14小时。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1)角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

(8分)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

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双选,4分)(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双选,4分)(  )

A.地中海沿岸逐渐进入多雨季节

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由干季转为湿季

C.南半球温带草原开始进入冬季

D.海河开始进入汛期

(5)若黄赤交角为20°

,下列现象正确的有(双选,4分)(  )

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

B.北纬20°

纬线成为北回归线

C.直射点在南北纬20°

之间做回归运动

D.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1)题,平面③为黄道平面,角②为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

(2)题,F点位于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

H点位于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选D。

第(3)题,由E到F即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应选B、C;

A项中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应先变大后变小,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变大。

第(4)题,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即由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的过程,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故选A、B。

第(5)题,黄赤交角为20°

,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

,故选B、C;

A项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D项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

答案:

(1)66°

34′ 黄道平面

(2)B D (3)BC (4)AB (5)BC

13.下图为某时刻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

P点的纬度是________。

(4分)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2分)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6分)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12分)

(1)题,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度数相同(20°

),图中135°

E时间为0时,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

W,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0°

N,45°

W),此时,70°

N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所以P点纬度为70°

N。

(2)题,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第(3)题,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为70°

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的范围为70°

S及其以南地区。

第(4)题,A、B两点关于135°

E对称,A点时间为19时20分时,135°

E为24时,可计算出A点经度为65°

E,则B点经度为155°

W,属于西十区。

第(5)题,注意分两种情况讨论。

(1)(20°

W) 70°

N 

(2)C

(3)70°

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第一种情况:

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第二种情况:

北 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限时规范特训1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广东梅州一模,6~7)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1~2.解析:

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

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

则D正确。

第2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

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B表述正确。

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

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

1.D 2.C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此次旅行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4.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