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1767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

“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

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

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6.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

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D.封建迷信思想

8.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9.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

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

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

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10.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

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

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

“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

”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11.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

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2.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

我们发现每天交给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

”这表明  

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

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13.英国进口税目1842年有1052个,1859年减至419个,1860年减至48个,以后又减至43个。

此外英国把极复杂的关税税则加以简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

材料体现了:

A.重商主义B.凯恩斯主义C.货币主义D.自由主义

14.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

……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15.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

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

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16.“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

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

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B.启蒙思想的传播C.家庭结构的变动D.女权运动的发展

17.18世纪,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

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

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

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遭到破坏B.内阁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政外交大权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19.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

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20.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

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扩大进出口数额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D.推行贸易自由化

2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2.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

“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

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

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23.(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5.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

“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

”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

“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

”这表明他们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D.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

26.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

“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这表明当时

A.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B.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