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166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警察专业基础知识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⑵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维护基本生活条件;

维护生产、交换条件;

确认、执行技术规范;

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二、法律规范、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

㈠法的规范:

法律规范的概念:

指国家制定并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规范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3.法律规则的种类:

⑴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授权性规则:

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有权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

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

⑵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

内容已明确无需参照或援引。

概括性规则:

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有相应机关加以确定。

准用性规则:

内容没有规定,可参照、援引。

⑶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

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

任意性规则:

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或协商。

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高的特点。

4.法律原则的种类:

⑴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政策性原则具有针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⑵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⑶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5.法律概念的种类:

主体概念、关系概念、客体概念、事实概念。

㈡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指以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实现了权利义务的相对一致性。

2.法律关系的构成:

主体、内容、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人身利益、智力成果、行为。

3.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前提:

法律规范的存在,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指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法律事件:

与主体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

法律行为:

受主体意志支配的法律事实。

㈢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

外在的行为、行为的方式、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

2.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

行为意思、行为认知。

三、立法、执法、司法:

㈠立法:

1.立法的概念;

⑴广义上的立法:

指一切有权的机关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⑵狭义上的立法:

仅指享有立法权的机关的立法活动。

2.立法权的分类:

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授权立法权。

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政法规:

国务院。

地方性法规:

省级、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注意:

县级人大不可)

规章: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省级、较大市的政府。

自治条例: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单行条例:

人大(注意:

常委会不可)。

3.立法的效力:

⑴上下位阶的法:

中央(上级)>地方(下级);

权力>

行政。

⑵同一位阶的法:

没有上下之分。

4.立法的裁决:

⑴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之间:

先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裁决。

⑵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

国务院裁决。

⑶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政府的地方政府规章间:

省级人大常委会裁决。

小结:

同等效力法冲突时由共同上级裁决。

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殊规定不一致,由制定机关裁决。

5.法的改变或撤销:

⑴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

人大对本级人大常委会:

可改变可撤销。

(有隶属关系)

⑵人大对政府;

上级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大及常委会:

撤销。

(无隶属关系)

㈡执法:

1.执法的概念:

⑴广义的执法:

指所有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法的活动。

⑵狭义的执法:

仅指行政机关实施法的活动。

执法的特点:

具有国家权威性、具有国家强制性、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讲求效能、公平合理。

㈢司法:

1.司法的含义:

司法机关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

2.司法的特点:

⑴司法机关是法院和检察院;

⑵司法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国家强制性;

⑶司法活动要依法进行;

⑷司法权效力具有终极性。

2.司法的原则:

⑴司法公正;

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⑷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四、法的价值、法治:

㈠法的价值:

1.法的价值种类:

自由、秩序、正义。

⑴自由:

①使主客体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②是法的最高价值目标;

③是评价法进步与否的标准,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由法律规定。

⑵秩序:

①主要指的是社会秩序;

②法总是为一定秩序服务的。

③任何统治的建立都意味着统治秩序的形成。

④秩序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

⑤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

⑶正义:

①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

②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

③正义推动着法的进化。

2.平衡价值冲突的原则:

价值位阶原则(自由>正义>秩序)、个案平衡原则、比例原则。

3.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⑴事实判断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即是什么的客观判断。

⑵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即应该是什么的主观性判断。

⑶法律规范和依照法律规范作出的实体性结论为价值性判断。

⑷对案件的认定总体上属于事实判断,但是证据的证明力需要主体作价值判断。

㈡法治:

法治的概念:

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2.法治的原则:

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正当程序。

法律至上是最基本的要求。

3.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本质是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根本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当家做主的地位。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⑴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⑵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

⑶公平正义是价值最求,⑷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

⑸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4、刑法

1、刑法概述:

㈠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刑法的概念:

指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以国家的名义制定的。

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并应给予什么样的刑罚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刑法的性质:

阶级性质、法律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刑法的法律性质:

保护的范围更广,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

强制性最为严格。

3.刑法的任务:

⑴首要任务:

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作斗争,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⑵根本任务:

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侵犯财产的犯罪作斗争,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⑶重要任务:

同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作斗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⑷中心任务:

同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作斗争,保障社会主义。

㈡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行法定;

2.罪行相当;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

㈢刑法的效力范围:

1.刑法的空间效力:

⑴属地原则:

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是领域内犯罪。

⑵属人原则:

国家工作人员、军人和公民在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适用本法。

但公民在最高刑3年以下,可以不予追究。

⑶保护原则: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或我国公民犯罪,最高刑为3年以上的,可以适用本法,但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⑷普遍管辖原则:

在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在我国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2.刑法的时间效力:

⑴生效时间:

即时生效、隔时生效。

⑵失效时间:

明示废止、自行废止。

⑶溯及力:

从旧兼从轻。

二、犯罪:

㈠犯罪的概念:

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㈡犯罪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㈢犯罪的构成:

1.犯罪客体:

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

2.犯罪客观要件:

⑴危害行为:

作为、不作为;

⑵危害对象:

不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

⑶危害结果:

⑷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3.犯罪主体:

⑴自然人犯罪主体:

①刑事责任年龄:

a.完全无责任年龄:

不满14。

b.相对责任年龄:

已满14不满16。

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负刑事责任(注:

无绑架)

c.完全责任年龄:

已满16。

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则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刑事责任能力:

a.已满16周岁的精神正常的人,包括醉酒的人犯罪,负刑事责任。

b.正在精神病的,不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正常时,负刑事责任。

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又聋又哑的、双目失明的,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⑵单位犯罪的特征:

①由单位决策机构或负责人决定实施的;

②必须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③犯罪行为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

④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少数是过失。

单位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

单位犯罪采取“双罚制”:

单位判处罚金,负责人判处刑罚。

4.犯罪主观要件:

⑴犯罪的故意:

①直接故意:

明知(可能会、一定会)+希望;

②间接故意:

明知(可能)+放任。

⑵犯罪的过失:

①过于自信的过失:

预见(可能)+轻信;

②疏忽大意的过失:

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⑶犯罪的目的:

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⑷犯罪的动机:

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后思想活动。

意外事件与不可抵抗力造成的损害不是犯罪。

㈣正当防卫的必备条件:

1.起因条件:

现实的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3.对象条件:

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4.主观条件:

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

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无限防卫权:

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防卫过当:

应当减轻、免除处罚。

㈤紧急避险的必备条件:

现实危险。

2.时间条件:

危险已经发生尚未结束。

3.对象条件:

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

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

只能出于迫不得已。

6.限度条件:

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并非公共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

7.例外限制:

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避险过当:

㈥犯罪的形态:

1.犯罪预备:

主观想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