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079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教学提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上看了赵忠祥组织的节目,关爱农民和农村孩子的问题,节目中有一对农村来的夫妇在北京打工,整整五年没有回家,他们的双胞胎儿子一直没有见到他们,当他们见面的时候,母子、父子之情似乎不存在了。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调查显示:

我国有2多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

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虽然改革开放距今近三十个年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

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自从离开那天起,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有的甚至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儿童,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来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

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在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我有一位学生今年14岁,8岁那年父母一起去宁波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家中十多亩地,爷爷平时还要干窑工。

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这位可爱的孩子变得孤独自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厌学,性情暴躁,常与大人争吵,最后干脆辍学。

十二岁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带到宁波,据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闭性人格障碍。

据日本波筑大学心理学教授松原达哉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分析理论指出,此类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动力、缺少目标、缺少气力”这一案例表现的特殊性虽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针对上述现象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作为行政机构应建立农民工务工档案,对于有技术的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应当很客观,有力带孩子在当地就读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政府行政干预拒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行为。

对一部分无技术的农民工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培训农业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乐业。

使他们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以学校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应纳入重要日程。

在高等院校开足心理学专业课程,使一批从事心理研究的教师深入到农村建立心理咨询门诊,以矫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使他们能在人文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强有效监护

“留守儿童”从小失去家庭的教育与监护,他们离开大人后行为上无拘无束,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品质的养成。

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根本无法判别是对是错,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

据调查发现,在200名留守儿童中,爱睡懒觉的占65%,起床不刷牙占71.5%,不吃早饭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从这组数据看出,他们确实缺少必要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更有甚者,为了多睡一会,竟向爷爷奶奶撒谎说肚子疼,不吃饭,估计快上课时匆匆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时买包方便面充饥。

还有一部分学生纠集在一起到某一学生家打游戏,看VCD一玩就是十二点多,干脆几个人拥挤在一床,形成夜不归宿的现象。

有一所小学的几名学生得知同村的李某从宁波打工回家,几人结集在一起当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积蓄分别买了两辆摩托车,经调查三位学生都是留守学生,他们时常有偷窃行为,后经公安部门介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并责令其家长监护这些同学。

这一案例说明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因此只要大错不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

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管教,祖辈也只能听之任之。

由于缺少他律性,他们生活散漫,无学习动力,无目标计划,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可循。

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

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教育的路子。

其一、建立政府统筹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层级管理由政府到责任人逐层分片到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档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对一部分留守学困生更应加强管理,一部分留守学生年龄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确引导,他们会积极配合,这一时期就需要责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影响行为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孩子越小犯错误的几率越高,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和监护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给予他们的行为以愉快的刺激,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

同时也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

其二、以学校为载体的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应对留守学生作寄宿式管理,学生吃住在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使他们能全天候在教师的监护之下。

并由专职教师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

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着重解决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的突出问题。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情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

一代师表霍懋征说过,“父母之爱是血缘本能,天下之理;老师之爱是道义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

留守儿童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虚感。

这种失落和空虚源于和亲人的长期隔离。

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失去父母之爱是很可怜的,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有了爱的基础他们会配合学校的工作,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

也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是一种促进。

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缺失体能下降,需要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

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学生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

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

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

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

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一日三餐是“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

这些留守少年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孩子因卫生差导致疾病的占11.6%,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饭,到学校附近的小店买零食充饥。

校园附近的很多小店卫生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去年就有一所小学因学生吃过期食品造成三人严重腹泻,呕吐现象经调查这三人全是留守儿童。

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另一个原因是:

一旦离开父母他们除了睡懒觉外,很少愿意从事一些体力较强的劳动。

加上缺乏营养,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较为普遍。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七年级十四岁的留守学生在百米赛跑中男生平均值为20.3秒,女生为23.4秒,结束后大都感到气喘吁吁,体力不支。

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营养面容肌瘦,目光呆滞,虽然家长考虑到孩子的营养不断寄钱回家,但这些孩子并没有用在补充营养上,而是拿钱进台球室、网吧、游戏厅等。

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家不做家务、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升学率的隐性竞争等导致许多学校不开设体育课。

作为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设,开足开齐体育课和社会实践课程。

同时在寄宿式学校里要合理搭配学生的膳食,以补充肌体所需的营养,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格。

也只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健康意义的学生。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质量下降,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机制

目前,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

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一)以当地党委、政府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在学校,乡镇党委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

包保期间,各负其责,协调管理。

在村里,应成立由村干部、无职党员、德高望重的长者、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本村未成年人出现的各种情况,利用村规民约、伦理道德、各种法律法规等进行评判和监督。

(二)以教育部门、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中小学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发展为寄宿制学校。

学校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详细记录了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动态管理,年年更新;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

(三)以组织部门、关工委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组建由组织部门、关工委牵头的“六老”义务家长队伍。

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和监督。

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由“六老”志愿者担任留守儿童的“义务家长”,并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

这些“义务家长”一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进行教导,行为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生活进行帮助。

(四)以民间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的机制。

在中小学附近有居住条件的群众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下把留守儿童集中到自己家中进行有偿监管。

托管者除聘请专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外,还对其进行一般性学习辅导。

特别是离退休老师,可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教育及业余爱好进行培养。

也可以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对集中地有分工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复杂,危害性严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形成合力,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