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商务星球版解析Word下载.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商务星球版解析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商务星球版解析Word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大家曾“当”过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播报天气堪称专业。
看下图天气情况:
请说出今天的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冷热程度用哪个词语来说明?
承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差异”。
(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气温
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用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一
气温和气温观测
(1)量算平均气温(板书)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看图:
1.温度计读法及符号怎样表示?
(这里要引导出什么是气温,及气温如何测定,并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
2.让学生见识百叶箱。
注意:
温度计的感应部分距离地面1.5米处
3.阅读课本P62页
按要求做助学P67,1T,2T,3T题
(2)说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板书)
(看课本P62最后一句话)
①课本上的实例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生活、生产的哪一方面的关系?
②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或所见所闻,举例说明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吗?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与生活”的内容,思考并完成活动一。
如有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师生助学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3、学生读图做题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补充材料:
(看多媒体)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高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通风散热;
气温低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取暖保温。
所以,我国东北地区的人们住的房屋内有火炕、火墙;
我国南方有些气温高的地区人们居住在竹楼里。
(4)学习小结(板书)
1.什么是气温?
2.气温是如何测定?
3.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有哪些?
4.跟踪习题:
助学P674T
学生回答
1、这些实例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材料A:
青藏高原居民独有的服饰——藏袍。
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将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以当睡袋;
二是可以适应昼夜温差大的变化。
材料B:
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水果。
热带有芒果、香蕉;
温带有苹果、梨。
材料C:
寒潮对体质较差的人(老人和小孩)危害大,容易引起疾病,如感冒。
学生在搜集材料、参与活动的学习中,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过渡与衔接
气温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啦!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和气温变化有关的谚语。
在民间,就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天热扇扇子,天冷穿棉袄”,“一场秋雨,一场寒”等谚语,反映了气温变化的特点。
师生共同学习二
气温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看多媒体(增加视野)
2.气温的变化(板书)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借助于三角板﹑直尺量出气温的高低。
名词解释如:
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3.师生助学
(1)读气温曲线图——日变化
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一天中气温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那么一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
思维拓展:
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指的是北京时间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过渡:
一天中的气温值有如此大的波动,那么一年中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2)读气温曲线图——年变化
教师总结:
1.图中曲线的形状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如下图:
2.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要比大陆晚一个月。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的变化——读气温曲线图”的内容。
2.阅读左图探讨下列问题:
①最高气温的数值约(31℃),出现在(14时,即午后2时左右)
②最低气温的数值约(24.5℃),出现在(大概4时左右,即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约(6.5℃)
④该地气温的日变化:
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
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即午热晨凉。
3.阅读左图探讨下列问题: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22℃),出现在(7)月,这说明夏季(炎热)
②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8℃),出现在
(1)月,这说明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约(30℃),这说明气温年较差(大)
④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
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
季节变化的情况是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简单地说就是夏热冬冷。
(说明气温年变化的方法与说明气温日变化的方法相似。
)
生回答:
A是陆地南半球
B是陆地北半球
注意保持良好秩序,教育学生加强合作。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要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将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主题三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的变化——画气温曲线图”的内容,思考并完成活动三。
2.思维拓展:
你能从图中更清楚地认识我们家乡气温的年变化吗?
3.学习小结:
绘制气温曲线图有哪些技巧呢?
(1)把握图幅大小;
(2)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
(3)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
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处标上点;
(4)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活动:
画一画气温曲线图
1.师生共同
试根据左表中的气温数据,按课本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家乡气温曲线图。
我们比一比,赛一赛!
每个小组推荐最好的一幅作品,投影展示,供同学们观赏、评判,选出优胜组。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绘图不太标准的同学找出原因所在。
(如有学生画成折线图,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相互评比中,学会相互帮助,增强合作意识。
关注家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还知道了气温的变化。
我们发现,气温的确是个变化多端的“精灵”,不但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气温也有变化。
知识结构梳理
气温的观测
气
温
日变化
气温的变化
年变化
【当堂达标】
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
A.中午12时B.上午10时
C.午后2时D.午后4时
2.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这是因为当地的气温特点是()
A.日平均气温高B.气温日较差大
C.气温年较差小D.年平均气温低
3.南极大陆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7月B.1月C.2月D.8月
读下图,回答4-8题:
4.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A地B.B地C.C地D.D地
5.四地中,位于热带地区的是( )
6.四地中,位于寒带地区的是( )
7.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8.四地中,与我们家乡的气温变化相似的是( )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对于学生掌握气候中的气温这一要素有重要作用。
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理念。
开篇的问题导入,过程中的自助式学习,结尾的学以致用,都强调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生活中运用知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机会;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讨,有独立思考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注重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