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374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版到章答案文档格式.docx

D:

工件直径;

△Dy,△Dz工件直径误差;

△y:

导轨

在水平面内的弯曲;

△z:

导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

车刀垂直安装时误差的敏感方向在垂直方向。

因此导

轨在垂直面内的弯曲对工件直径误差的影响较大

车刀垂直安装:

z方向为误差敏感方向在卧式车床中:

y方向为误差敏感方向

0.25,工件在本工序前有圆度误差0.45mm,若本工序形

状精度规定允差0.01mm,问至少进给几次方能使形状精度合格?

由于每进给一次,误差复映系数为:

==0.2^n一3时,.;

=0.016岂0.02

因此至少进给3次方能使形状精度合格。

3-10横磨工件时(图3—83),设横向磨削力Fy=100N,主轴箱刚度Kj=5000N/mm尾座刚度

Kwz=4000N/mm加工工件尺寸如图示,求加工后工件的锥度。

Y^^兰空叫=丄

零件锥度为:

L3001500

3-5采用粒度为36号的砂轮磨削钢件外圆,其表面粗糙度要求为;

在相同的磨削用量下,采用

粒度为60号的砂轮可以使,这是为什么?

砂轮的粒度越大,则砂轮的磨粒尺寸和磨粒间距就越小,在相同磨削条件下参与磨削的磨粒就越多,工件表面单位面积上刻痕越多,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值越小。

3-6为什么提高砂轮高速能减小磨削表面的粗糙度数值,而提高工件速度却得到相反结果。

砂轮的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就越多,因而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值就越小。

砂轮速度越高,工件材料来不及形变,表层金属的属性变形减小,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值将明显减小。

工件速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刚好与砂轮速度的影响相反,增大工件速度时,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减小,表面粗糙度值将增大。

工件速度增加,塑性变形增加,表面粗糙度值将增大。

3-19试解释磨削淬火钢件,磨削表面层的应力状态与磨削深度的实验曲线。

淬火钢件表面为马氏体。

当磨削量很小时,温度影响很小,更没有金相组织变化,主要是冷态塑性变形的影响,故表面产生浅而小的残余压应力;

当磨削量开始增大时,热塑性变形起了主导作用,表面产生很浅的残余拉应力;

随着磨削量的增大,磨削热量导致钢件表面金相组织发生变化,表面淬火

层的马氏体开始回火变为珠光体,密度增大体积减小,导致残余拉应力继续增大;

随着磨削量的增加,表面热量增加,工件表面层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如果这时有充分的切削液,则表面层将急冷形成二次淬

火马氏体,表面产生了一薄层一次淬火层,下层是回火组织,导致表面残余压应力减小,直至产生表面

的压应力。

4-11图1—96所示小轴系大量生产,毛坯为热轧棒料,经过粗车、精车、淬火、粗

磨、精磨后达到图纸要求。

现给出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公差如表1-27o毛

坯的尺寸公差为土1.5mmo试计算工序尺寸,标注工序尺寸公差,计算精磨工序的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

列表解:

注:

毛坯尺寸圆整为35;

精磨工序的最大余量为(0.1+0.013)/2=0.0565mm,精磨工序的最小余量为

(0.1-0.033)/2=0.0335mm

4-14在图1—97所示工件中,Li=70.'

01.0;

2(5mmL2=6000.025mm,L3=2000.15mmLs不便直接测量,试重新给

出测量尺寸,并标注该测量尺寸的公差。

作尺寸链图,L3为封闭环,Lx、L2为增环,L1为减环。

列表解:

解得Lx=3000.10(测量尺寸)。

4-14图4-74为某零件的一个视图,图中槽深为500.3mm该尺寸不便直接测量,为检验槽深是否合格,

测量尺寸L3=10j.275

测量尺寸L4=85

A1A2

互换法装配,分别计算其封闭环公称尺寸、公差和分布位置。

装配尺寸链如图。

AO为轴和孔装配后的间隙,封闭环;

A1轴,减环;

A2孔,增环

(1)完全互换法

A0=A2-A仁80-80=0T0l=T1+T2=0.1+0.2=0.3mm

封闭环中间偏差厶0-亠-禹=0.1_(_0.05)=0.15mm

封闭环上偏差E&

=&

0-也=0.15-0.15=0.3mm

2

封闭环下偏差El0二尺0-旦=0.15-0.15=0mm

A0=000.3mm装配后间隙100%&

A0范围内

列表法解:

公称尺寸

ES

EI

A1

-80

+0.1

A

80

+0.2

+0.3

故:

A3=000.3mm

(2)大数互换法

A0=0T0q=T12T22=0.120.22=0.224mm

封闭环中间偏差厶0-厶2-「冷=0.1-(一0.05)=0.15mm

封闭环上偏差ES0=:

0-T0q=0.150.112=0.262mm

封闭环下偏差El0=「;

0-应=0.15-0.112=0.038mm

A0=0°

°

.068mmT0q在正态分布下取值6-时,装配后间隙在T0q范围内的概率为99.73%,仅有0.27%的装配结果超出T0q,成为废品。

5-12

5-14减速器中某轴上的零件的尺寸为A仁40mmA2=36mmA3=4mm要求装配后齿轮轴向间隙

A0=mm,结构如图5-43所示。

试用极值法和统计法分别确定A1,A2,A3的公差及分布位置。

解:

尺寸链如上图所示,A0为封闭环,A1为增环,A2和A3为减环,封闭环公称尺寸A0=0

(1)采用极值法求解(尺寸链反计算问题)

根据第二版教材P231,按等公差原则进行初步分配,根据式(5-4):

所以,Tav仁T0/3=0.15/3=0.05

由于A3为垫圈,便于加工,取A3为协调环。

根据加工的难易程度,取T仁T2=0.062,贝UT3=0.026,基本为IT9级精度。

A2为外尺寸,按基轴

制确定极限偏差,则mmA1为内尺寸,按基孔制确定极限偏差,则mm

计算协调环的公差和极限偏差:

T3=T0-T1-T2=0.15-0.062-0.062=0.026mm。

由于:

ES0=ES1-(EI2+EI3),所以:

EI3=ES1-EI2-ES0=0.062-(-0.062)-0.25=-0.126

EI0=EI1-(ES2+ES3),所以:

ES3=EI1-ES2-EI0=0-0-0.1=-0.1

所以:

mm。

(2)采用大数互换法(统计法)求解:

假定工艺过程稳定,各组成环和封闭环均符合正态分布,根据第二版教材P235式(5-17)

=mm

选取A1为协调环,按IT11级精度,取T2=0.12mmT3=0.06mm由于A2,A3均为外尺寸,均按基轴制选择极限偏差,则,mm

确定各已知环的中间偏差:

△0=0.175mm,△2=-0.06mm,△3=-0.03mm

计算协调环的公差:

mm

计算协调环中间偏差:

由于:

△0=41-(△2+A3),所以

△1=40+42+43=0.175+(-0.06)+(-0.03)=0.085mm。

计算协调环的上下偏差:

ES1=41+T1/2=0.085+0.067/2=0.1185mm

EI1=△1-T1/2=0.085-0.067/2=0.0515mm

所以,协调环A1的尺寸为: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统计法进行尺寸链的反计算,可以增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加工精度等级。

此外,尺寸链的反计算结果是不唯一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5-15如图5-44所示轴类部件,为保证弹性挡圈顺利装入,要求保持轴向间隙代=00.41mm。

已知各

组成环的基本尺寸A=32.5mm,A2=35mmA3=2.5mm>试用极值法和统计法分别确定各组成零件的上下偏差。

a)封闭环A0=0眾mm,封闭环公差T0=0.41-0.05=0.36。

A2是增环,A1、A3是减环,'

^2=1,「1=3=-1

圭寸闭环基本尺寸为:

由计算可知,各组成环基本尺寸无误。

2)确定各组成环公差和极限偏差

计算各组成环平均极值公差

以平均极值公差为基础,根据各组成环尺寸、零件加工难易程度,确定各组成环公差。

A3为一挡圈,易于加工和测量,故选A3为协调环。

其余各组成环根据其尺寸和加工难易程度选择

公差为:

T^0.12mm,T^0.16mm,各组成环公差等级约为IT9。

A2为内尺寸按基孔制(H确定其极限偏差:

A2=35^6,A1为外尺寸按基轴制(h)确定其极限

偏差:

A^=32.500.12。

圭寸闭环的中间偏差-0为匚0=—-0.41—=0.23mm

各组成环的中间偏差分别为

3)计算协调环极值公差和极限偏差

协调环A的极值公差为:

协调环A的中间偏差为:

协调环A的极限偏差EQ、EI3分别为:

所以,协调环A的尺寸和极限偏差为

A=2.5^13mm

最后可得各组成环尺寸和极限偏差为:

b)统计法

2)确定各组成环公差和极限偏差.

认为该产品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工艺过程稳定,各组成环尺寸趋近正态分布,

k。

二K=1,e。

二°

=0,则各组成环平均平方公差为

A2为一轴类零件,较其他零件相比较难加工,现选择较难加工零件A2为协调环•以平均平方公差

为基础,参考各零件尺寸和加工难易程度,从严选取各组成环公差:

Ti=0.24,T3=0.16mm,其公差等级约为IT12。

由于Ai,A3皆为外尺寸,其极限偏差按基轴制(h)

确定,则:

A^=32.5'

.0.24,A3二2.5_0.16各环中间偏差分别为:

3)计算协调环公差和极限偏差:

T2=,T。

2-T12-T32=,0.362-0.242-0.1620.21(只舍不进)

协调环A2的中间偏差为:

厶2-厶0•厶1•厶3=0.175-0.12-0.08--0.025mm,

协调环A2的上、下偏差ESpEI1分别为:

所以,协调环A2=35_0.80

最后可得各组成环尺寸分别为:

6-3图2—96a所示套筒零件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