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16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嘉兴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5.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7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前50位和成为浙江省小康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

2、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乡联系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足20%,到1990年达到30.6%,十二年年均提高0.88个百分点。

199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3%,五年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

到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2.8%,七年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以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各级城市(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

预计到2006年城市化将超过50%的标志性水平。

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者身份限制的打破,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我市已表现十分明显。

3、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渐成现实经济优势。

一是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

二是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等级率快速提高。

市区和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进入规划实施阶段,部分线路已开通运行。

三是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

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自来水受益人口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

4、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保障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户籍改革政策的出台,开始逐步建立居住地登记管理制度,农民进城“门槛”已基本削平。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突破,取消了使用农村劳动力的计划审批制度,城乡实行统筹就业制度,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市场初步形成。

城乡居民低保实现一体化管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到2002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达56.8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49.96万人。

医保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到2002年,全市医保覆盖面达38.23万人,到2003年,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76%,乡镇初保达标率达100%,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12万人,占全市应参加人数的84.6%。

5、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各县(市、区)相继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51个镇(乡)成为省级教育强镇(乡)。

基本普及15年教育,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92.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9.97%,巩固率达99.94%,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0.18%,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了3所普通高校和2所成人高校,高校在校生达2.15万人。

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始起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各县(市)相继开展了创建生态县(市)、生态乡镇活动。

二是全市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

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厂、收集输送管网布局已显雏形,形成了50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管网不能到达的乡镇其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也已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其中桐乡、嘉善、平湖的5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动工或进入前期。

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资源化、循环再生利用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步入轨道。

四是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正在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动力,一批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企业已经获得或正在进行审批、或进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五是万里河道整治、万顷绿化造林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

六是垃圾焚烧实行区域化运作。

市区、嘉善、平湖、海盐的垃圾初步实现集中焚烧处理。

对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存在障碍因素,主要表现: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

如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机、基础条件的认识等等,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派生的其它城乡差别政策,造成了十分明显的城乡差距。

目前农村与城镇相比,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差距仍很明显。

三是市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镇)和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城市(镇)劳动就业容量有限。

四是建设资金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城乡差距问题。

以我市目前的财力,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创新筹资思路,走多元化、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之路。

五是行政体制问题给长远规划、空间布局、政策统一、同步推进等带来部署上的困难。

六是城乡“慢变量”的差距,目前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原则。

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要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体制障碍,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3、城乡双向发展推进原则。

既要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镇)集聚、辐射作用;

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镇)与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4、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原则。

强化市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县(市、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县(市、区)关系,形成市、县(市、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

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三)总体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

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2010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六个一体化。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

克服长期条块分割的影响,逐步改变地区之间生产力重复布局、产业结构与城镇职能雷同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

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在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要素汇聚的枢纽与孵化器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城市,扶持发展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一主多副、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大城市框架。

中心城市要努力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周边多个卫星镇为组团的大市区。

县(市)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小城市。

继续推进乡镇、村合并工作,强化乡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心镇,农村村庄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65万以上,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

15万以上,县(市)域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3?

5万。

到2010年建成网络型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以上,县(市)域中心城市人口总规模达到100万以上,其中海宁长安、桐乡濮院等省级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3?

5万以上,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积极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管理。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重点,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整治,鼓励农民自愿退还宅基地,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集中。

强化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总体要求,搞好农村新社区规划,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

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要结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打破行政界限,按照城市(镇)社区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民住宅小区。

原则上停止城市、中心镇规划控制区内的农民联建住房,改为统一建造城市(镇)住宅小区,实行公寓式安置,避免造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