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06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docx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安全行为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安全行为科学的目的是要达到控制人的(失误),同时要激励人的(安全行为)。

2.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行为的一门科学。

3.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情感)、动机所支配的,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4.人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5.(危机)是隐患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隐患又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6.造成行为个体差异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7.每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就是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8.“态度”一词原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的位置,后来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指个体对于某一对象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由此而产生的(自我实现)。

9.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0.能力测量包括:

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了测验)。

11.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组织)。

12.群体的定义可描述为:

由两个人以上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实体。

13.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

14.角色期望的(正效果)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15.(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主观努力才能保持,依赖于员工的自身的意志和安全态度。

16.首先提出注意资源分配理论的是(卡纳曼)。

17.事前管理的核心是(预防)。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把“正确”或“错误”的结果标在题后)

1.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的,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

2.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3.危机是隐患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隐患又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4.人的心理因素对安全行为没有什影响。

5.对待劳动和安全的态度,不同的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6.不良的性格特征常常是造成事故的隐患之一。

7.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征,主要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努力发展起来的。

8.高智力并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而智商不高肯定有碍于创造力的提高。

9.马斯洛认为在一切需要之中,安全的需要是最优先的。

10.依靠生物节律理论,完全避免事故是可能的。

11.事故的发生率和员工的性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技术怎样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性格也常常会发生事故。

12.一位新员工在中午休息时爬上停放在码头的电瓶车,无证擅自驾驶,连人带车开到江中,这是由于冒险蛮干心理造成的。

13.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

14.群体的内聚力既可用来协助正式组织,提高生产率;也可用来反对正式组织,降低生产率。

15.群体中不同的沟通结构对群体活动的效率有不同的影响。

16.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群体指正式组织。

17.定势现象对社会知觉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影响。

18.群体间竞争的成效,往往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

19.积极情绪是保证生产的必要条件,消极情绪是发生事故的重要诱因。

20.角色的正效果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21.角色模糊的产生完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22.个体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了他对工作的态度。

23.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

24.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常常是酿成生产事故与人身伤害的原因。

25.在布置工作环境选择色调时,蓝色、紫色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26.工作场所的照明越强,越有利于提高工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27.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主观努力才能保持,依赖于员工的自身的意志和安全态度。

28.注意的外部表现一定和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

29.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30.生产人员的注意力分配能力随着年纪的增大而逐步提高。

31.对于安全操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判断和决策错觉。

32.疲劳会导致工作质量和速度下降,差错率或事故增加。

33.实行24h轮流倒班制度不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4.在人工作位置的左侧保留一点安全地带,是比较合适的。

35.不管由于何种原因引起的学习错误,都会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不安全行为。

36.安全管理者所居层次越高,联系面越大,在整体行为中的作用越大。

37.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逃避伤害、确保安全。

38.预防是事前管理的核心。

39.条件决策需要较好的技术、管理基础,目标决策则适应于较低的技术、管理水平。

40.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的方法是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搞好安全教育的最基本方法。

三、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下列关于安全说法错误的是__C__。

A.目前归纳起来分为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两种B.人类有了生产活动,也就有了安全问题

C.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绝对的安全 D.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衡量安全的标准是不同的

2.下列关于危险说法错误的是__B__。

A.危险从文献上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B.危险与安全不会在生产中共同存在

C.危险是安全的相对面 D.危险包含了各种隐患和各种潜在的危机

3.先天性行为是指__A_。

A.人类遗传下来的行为B.经过学习获得的技能

C.人通过获得知识而产生的行为D.指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行为

4.关于个体行为的实质说法正确的是_C__。

A.个体行为和事故没有关系B.个体行为完全由环境决定的

C.人的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D.研究个体行为的实质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5.关于个性说法错误的是_D___。

A.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

B.鲜明的个性和平淡的个性留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

C.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特征不属于安全工作的内容

D.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工作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6.下列性格测量方法不属于自陈式量表法的是__D__。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B.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C.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D.句子完成测验

7.造成事故的不良性格特征不包括_D___。

A.吊儿郎当B.放荡不羁C.粗心大意D.一丝不苟

8.下列不属于投射性测验法的有__C__。

A.句子完成测验B.绘画测验C.瑞文推理测验D.主体统觉测验(TAT)

9.常见的能力测验不包括__A__。

A.情商测验B.一般能力测验C.特殊能力测验D.创造力测验

10.关于能力与安全管理说法错误的是_B___。

A.在选择或考核员工时,不应把文化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指标

B.通过对事故的分析所掌握和了解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力不能作为选择员工的依据

C.安排的工作必须与人的能力相适应D.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

11.下列不能使员工形成安全态度的途径的是__B__。

A.加强员工的安全技术培训B.采取严厉的措施惩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C.引导员工积极参加企业的安全活动D.安全宣传和信息反馈

12.关于“态度”概念理解错误的是__C__。

A.态度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针对物B.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C.态度是先天获得的D.态度是剌激与反应的中间媒介

13.“需要层次”理论是_A___提出的。

A.马斯洛B.弗隆C.瑟斯顿D.瑞文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D___。

A.生物节律是影响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B.应用生物节律理论可以减少和预防事故;

C.运用生物节律对加强安全意识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D.依靠生物节律理论就可以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15.因开玩笑而导致的事故是由于_C___心理造成的。

A.侥幸心理B.逆反心理C.凑兴心理D.好奇心理

16.关于“群体”理解不正确的是_B___。

A.群体应是一个整体,有特定的群体目标;

B.群体就是个体的简单集合,几个人乘坐电梯就是一个简单的群体;

C.一般而言,群体的凝聚力越强越安全;群体越安全,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

D.群体与安全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群体要由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安全、可靠性来保证;另一方面,群体又要由整体的安全、可靠性来保证。

17.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群体可以分为___A_。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C.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D.高级群体和低级群体

18.应用群体动力学进行安全管理不包括___A_。

A.建立规模较大的群体B.提高群体内聚力

C.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D.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9.关于“角色”说法错误的是___C_。

A.最早将“角色”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G·米德;

B.个体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角色来实现;

C.角色期望是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指南,角色期望与角色行为是相符的;

D.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会出现角色错位现象。

20.下列_D___不属于造成角色模糊的原因。

A.社会定义缺失B.社会定义多重C.个人定义模糊D.角色期望过高

21.下列__B__不属于造成角色错位的客观或外来因素。

A.交叉作业管理混乱B.操作规程不完善

C.不严格遵守甚至忽视规章制度,只凭着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事

D.没有对新上岗的员工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对岗位职责的解释不够详尽和准确

22.下列有关不安全行为说法错误的是_A___。

A.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客观因素的统称;

B.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引发事故的人的行为差错,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

C.不安全行为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D.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23.最多的一种不安全行为的表现是指_A___。

A.忽视或违反规章制度B.工作联系或确认不充分

C.操作人员判断错误及操作错误D.不安全的姿势和动作

24.人的知识性缺陷的特性不包括__D__。

A.绝对性B.可自觉性C.可伸缩性D.波动性

25.下列不属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做法的是__D__。

A.选择色彩B.控制噪声C.合理照明D.把相同功能的机器布置在一起

26.注意的类型不包括_C___。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

27.首先提出注意资源分配理论的是__B__。

A.威肯斯B.卡纳曼C.桑代克D.斯金纳

28.下列不属于制约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程度的因素的是__A__。

A.无关刺激的干扰度B.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C.注意所转移到的新事物和新活动的性质D.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29.在驾驶过程中,司机也不能被路上的景物吸引,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这是__B__。

A.对有意注意的要求B.对无意注意的要求

C.对有意后注意的要求D.对注意转移的要求

30.从疲劳发生的功能特点来看,可以将疲劳分为__A__。

A.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B.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

C.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D.急性疲劳和亚急性性疲劳

31.下列__D__不属于疲劳的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