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英军北上至天津白河口;
1841年,英国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4.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协定关税)。
(附件: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
5.战争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国家主权方面:
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等遭到了破坏
②经济方面:
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国民经济大受打击,鸦片为患
③外交方面: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开了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先例。
总之,鸦片战争是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②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直接原因
2.经过:
第一阶段: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随后法国加入;
1858年英法联军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
1859年英法联军再攻天津;
1860年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规定: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5.影响: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列强的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重要原因;
②官吏加剧搜刮,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③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2、准备: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传发动群众
3、经过:
(1)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发展:
永安建制,北上进军,1853年定都天京
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1852年从永安北上,连战连捷,势力壮大。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南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3)全盛:
北伐、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
1853-1855年,为推翻清政府,太平军北伐,一直打到天津郊外。
由于战略决策失误,孤军深入;
敌人调集重兵围攻,经两年浴血奋战,最终失败。
1853-1856年,太平军西征和东征,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军进入全盛时期。
(4)转折:
1856年天京变乱
原因:
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腐朽思想日益增长,内部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所决定的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经过:
1856年秋,韦昌辉杀死杨秀清,洪秀全处死韦昌辉,石达开率部出走。
太平天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影响: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5)后期防御战:
重建领导核心:
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1858年破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
1860年破江南大营、秀成进军上海附近;
1861-1862年:
安庆之战、陈玉成牺牲;
1864年天京保卫战。
(6)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
4、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
1853年
①土地分配: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或“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实行圣库制度)
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它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有一定的落后性。
(2)《资政新篇》
提出: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方案
①政治上: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上: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③文化上:
开设新式学堂等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但迫于当时形势,且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未能实行。
5、评价
(1)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失败原因:
主观方面: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客观方面: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历史意义:
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②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③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
④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等等。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①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大肆推行扩张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根本原因
②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政治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野心
③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导火线
2.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1894年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因是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
清军失利,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大战:
邓世昌牺牲。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进行旅顺大屠杀。
威海战役: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影响:
1895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大片领土的割让,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设厂: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清政府战败原因:
主观原因: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
②清朝政治经济制度落后,军事实力落后(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①日本制度先进,国力强大,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②列强出于各国的利益及相互矛盾对日本侵略者的支持。
5.战争余波:
三国干涉还辽;
反割台斗争
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是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斗争的结果。
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刘永福领导的驻台清军反对割台;
徐骧领导义军,为国捐躯。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根本原因;
义和团反帝运动的高涨——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1898年兴起于山东等地,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天津等地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抗击。
联军先后攻陷天津和北京。
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结果: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①赔: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划: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
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拆: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⑤驻: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
⑥惩: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⑦改: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划定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
①社会根源: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重;
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没能挽救统治危机
②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思想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④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广泛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为宗旨。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起义锻炼: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其中黄花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