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反常现象的理解节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外文翻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反常现象的理解节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文翻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反常现象的理解节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icLo
译文: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对反常现象的理解
DicLo
摘要
通过使用在标准范围内的相关文献,本文认为中国在改革时期的快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往往呈负相关,而与进口增长是正相关的。
这一发现违背了对中国持有的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广泛看法,从而提出了一个对于解释的严峻挑战。
基于一些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并借鉴一些题材的应用研究,本文认为,这一发现是可信的。
因此,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经验趋向于把战略一体化融入世界市场的情况,而不是符合标准的新古典贸易体制中立性的观点。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简介
扩大对外贸易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面向世界市场最惊人的发展之一,它开始于1978年。
从1978年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10%,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4%,这是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在此期间,平均每年上升了9.5%(见图1)。
增长的比率同时大大夸大了实际情况,因为在真实贸易中汇率的变动和在材料加工活动中份额的扩大,说明对外贸易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图1.中国贸易占GDP的比率(1953年—2000年)
注:
Y=名义上的国内生产总值,X=名义上的出口值,M=名义上的进口值,都是以人民币1亿元为标准。
X和M是在当前转变成美元的汇率数据。
资料来源:
同数据附录1相同。
对于中国经济加强一体化融入世界市场是无可争辩的,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确切影响。
从理论上讲,在发展经济方面,关于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有选择性的,有对立意见的。
标准的新古典理论强调贸易对增长的贡献是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Krueger[1984])。
一种改进的版本也更加强调扩大贸易的益处在于能产生更大的产能利用率和规模经济(Balassa[1978],[1985])。
最近“新”的贸易和增长理论强调贸易通过其动态效率的影响—提供进入了广阔的市场,它提高了对R&D投资及/或促进边学习边实践的活动,以及进口投入体现在新技术上或是比国内生产提供的更加便宜(Lee[1995];
Romer[1994])。
这一理论发展的最后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各种“持不同政见者”的经济学家在东亚工业化研究中通过(如Amsden[1989];
Wade[1990])。
与此相反,新自由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倾向于狭隘,往往只集中在标准的新古典观点。
这源于资源配置效率和自由贸易之间明确的逻辑关系,这在比较优势原则(禀赋决定的)之上。
贸易制度中立性的论文是说明世界银行(1987)有力外向型政策的核心是排除了任何后期发展中经济体的战略一体化融入世界市场,这恰恰也是持不同政见的经济学家考虑东亚经验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些不同的观点已被应用到了中国。
Larty(1992,p.691),例如,他的问题框架是:
“扩大对外贸易是否已经大大实现了通过一个国家主导的出口战略,其中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否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急需进口的融资手段?
这意味着,在改革前的时代,被选定的出口没有过多考虑中国的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结果,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很少或没有贡献。
”与此相反,Lo和Chan(1998年)的另一种解释是基于中国的经验的关于扩大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不利影响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
具体来说,他们认为,这种扩张导致了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虽然,就像改革前的时代,它通过技术进口促进增长。
这成为了关于扩大出口的有利影响的主流意见。
中国的经验从而为测试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竞争观点的功效提供一个例子。
尤其是,鉴于中国在发展中世界的地位,经验很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文进行了回归分析包括各种变量要求,一方面是出口与增长的关系,另一方面进口与增长的关系。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条件,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前者是采取标准的新自由主义贸易体制的中立性论点,而后者代表进入世界市场的战略整合论点。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二部分回顾了关于贸易和增长的相关文献和各种变量的估算。
第三部分介绍了回归结果,从结果得出一些推论。
第四部分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推论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提供了一些结论。
讨论结果:
合理性和启示
回归结果在上一节报告中是否是模棱两可的?
相关文献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说没有多少是满意的或不满意的对于研究的调查结果。
对现有的研究课题大多是经济分析,这本身背弃了少量形式上的但更多微妙变化上的—也可以说更确定——叙述或描述性的分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本文是不独立的,它可以找到其研究结果一致的相当可观的文献。
特别是,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详细分析,以及对现有的研究审查,Lo和Chan(1998年)为本文提供直接支持。
因此,下面主要讨论得出的早期研究。
考虑到本文的最重要发现:
即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在1979-2000年市场化改革时期的相关性没有意义,甚至出现负的情况。
不出所料,这违背了广泛持有的看法。
在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例如,世界银行强烈建议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战略被其他“过渡经济体”所采用。
但是,这个发现实际上与多数的实证研究相一致,包括Hsueh和Woo(1996年),以及Lo和Chan(1998)的研究。
这两项研究都指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作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的证据。
Hsueh和Woo(1996年)认为,这种不利的趋势已经引起了商品出口的要素生产率(以实质计算)稳步下降。
与此同时,Lo和Chan(1998)的报告上指出,主要是在前半段的改革时期,出现了出口商品结构和工业生产结构之间的非对称发展的现象-快速扩大出口(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似乎符合中国的“特定”比较优势)倾向于占工业总产出的下跌股份。
与此相反的是标准的新古典理论中的贸易效率的提高,假定资源将流向更有效率的出口部门从而产生经济增长。
至于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文献中几乎一致认为技术的进口不管在改革前还是改革中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虽然计量工作由Yu(1998)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没有发现任何进口和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Zhao(1995)直接分析通过准确的渠道,技术进口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少数的研究之一。
他的主要发现是,在1960—1991年期间,技术进口(由重工业产品的进口货值为代表)是显著的且正相关,第一,国内研究和开发支出,第二,投资技术改造和升级,第三,中国的重工业产值,以及第四,重工业产品的出口。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技术进口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加强国内技术能力。
更广泛地说,LoandChan(1998)假定,技术的进口与大众消费相结合由中国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来支撑,导致了非常广泛的大规模生产和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行业的激烈性扩张。
由此产生的中国产业结构性变化中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大量扩股似乎不符合中国的国际比较优势,这是假定背后的整体经济增长的动力。
如果在前面的段落中提出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的一体化经验融入世界市场将产生长期发展的政策讨论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这里明确无误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影响力在改革时期已经大大增加。
但是,扩大出口一直不明显,甚至呈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正统的外向型政策的有效性存在问题。
更广泛地说,它支持一个正常发展道路,这被认为是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开放他们应该遵循中立原则的贸易制度的主张持怀疑态度—也就是说,他们专注于“特定”的国际比较优势。
同时,打开了在标准的新古典理论中的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局面,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它是在进口方面,在技术引进的形式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这种特征与扩大出口成为进口需求的主要动力,这标志着在改革前和改革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具有持续性的。
以中国的经验来看,就整体而言,似乎支持对方的战略一体化进入世界市场的论点—即,不是把留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由世界市场决定,而是中国一直试图塑造把重点放在科技发展的位置。
在讨论结束前,也许有必要指出上述结论,它涉及了关于贸易和发展的两个竞争论点的有效性,并不一定构成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完整评估。
回想一下,如第二部分所示,存在着对出口导向型增长主张的不同理论,对强调贸易制度的中立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古典主义是其中之一。
在本文分析中除了简化式回归包括方程
(1)和(5),重点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增长供给方面的影响。
但是,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彻底评估,必须也要考虑到需求方面的影响。
换句话说,也有必要探讨其他组成部分对总需求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显著的在改革的下半段时期,中国经济从资源约束逐步过渡到需求约束。
最后,可观察事实得出,也是在改革年代后半期,中国产业的输出股份作为一个整体迅速扩大,迅速扩大出口的部门(大多是如上所述的生产行业)应加强上述要求。
结论
使用了大量的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本文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呈现负相关,与进口增长呈现正相关。
据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经验倾向于把战略一体化融入世界市场的情况,而不是顺应贸易体制的中立正统观点。
这就是说,不是把留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由世界市场决定,而是中国一直试图塑造把重点放在科技发展的位置—从进口和出口的快速扩张作为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CHINA’SNEXUSOFFOREIGNTRADEANDECONOMICGROWTH:
MAKINGSENSEOFTHEANOMALY
ABSTRACT
Usingarangeofspecificationsthatarestandardintherelevantliterature,thispaperfindsthatChina’srapidandsustainedeconomicgrowthinthereformerahastendedtobenegativelycorrelatedwithitsexportgrowthandpositivelycorrelatedwithitsimportgrowth.Thisfindingrunscountertowidely-heldperceptionsonChina’snexusofforeigntradeandeconomicgrowth,andthuspresentsaseriouschallengeforinterpretation.Onthebasisofsomefurtherregressionanalyses,anddrawingonanumberofappliedstudiesonthesubjectmatter,thepaperarguesthatthefindingisplausibleandofcomplexramifications.Theconclusionwhichthispaperarrivesat,therefore,isthattheChineseexperiencehastendedtobeacaseofstrategic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