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5747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云南省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

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

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

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者可以统称为“礼”。

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如何移风易俗?

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

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

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

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

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

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库、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

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

《礼记·

曲礼》云: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

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

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

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

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

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

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

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园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文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

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

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

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

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

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

“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

”“几架?

”“十多架。

”“我听说二十多架!

”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

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

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

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

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

“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

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

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

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

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

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

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

”学生们兴奋地大喊。

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

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

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

“新校舍起火了!

”好几个学生同时叫。

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

卣辰在实验室!

”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

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

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

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

四周很静。

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

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

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

“这样近!

”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

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

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

他仍紧紧抱着光栅。

光栅完好无损!

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

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

庄先生在哭!

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

恐怕已经死了!

”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

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

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

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

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

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5.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6.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刘东生:

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

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

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

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