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5656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商鞅变法:

时间,主要内容;

特点与作用意义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1.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

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二)老子:

哲学和政治主张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

(二)(战国)百家争鸣1.出现背景:

社会剧变学术平民化(出现诸子学派)百家争鸣;

2.诸子学派:

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些大的诸侯国如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史称“春秋五霸”。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你认为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诸侯争战;

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戎狄蛮夷内迁。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表1)角度主要内容作用和意义经济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军事改革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治改革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农业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

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表2)角度孔子老子生活时代春秋后期春秋后期诸侯国别鲁国楚国主要思想和成就哲学思想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老子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著述晚年整理“六经”;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载于论语一书老子的思想和观点见于老子一书评价(地位及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点: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

积极意义:

局限:

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恢复旧有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二)(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学习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表3)角度表现经济上社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

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文化教育上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雄;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诸子百家)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

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

(各学说、学派彼此论战)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诸子学派(表3)学派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评价(影响)道家庄周(庄子)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儒家孟柯(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在“仁政”学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荀况(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韩非子主张变法革新;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墨家墨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阴阳家邹衍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与五德终始说,他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兵家孙武撰有孙子兵法一书,探讨军事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文学:

诗经和“楚辞”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一:

(秦)蜀守冰凿离碓(即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滋润灌溉),百姓飨(享)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同疲)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同淤)之水,溉泽卤(低洼盐碱地)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材料二:

(芍)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

西北为香门。

陂北流经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

北魏郦道元水经肥水注回答: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

(4分)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魏国引漳水灌邺工程,楚国芍陂等。

(4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8分)作用和影响:

都江堰的修建,避免水旱灾害、促进水上交通;

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大量田地,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沃野;

秦国日益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材料三: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图1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根据材料三和图1,概括指出齐国都城临菑经济繁荣的表现(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6分)表现(特征):

民富国强;

人口众多;

商贾云集;

货币流通广泛;

城市中出现健身、健智、休闲、娱乐等体育活动。

(任答2点给4分)原因:

农业进步(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2分)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改革变法材料一: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

(4分)社会转型特征: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各国纷纷变法;

列国纷争,兼并战争。

(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

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

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颁布法经。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10分)并指出其效果。

(4分)背景:

社会基础剧变:

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变化: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3分)兼并战争的影响: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

(2分)文化繁荣,法国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那时候,学术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其中,提倡以法治国,君主独裁的法家学说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分)目的:

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国家(竞争)实力。

效果:

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4分)材料三: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

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

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士阶层的崛起,为各国变法提供了可供招揽的人才;

(4分)其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4分)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一)儒家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