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844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项,分别读jiǎo/jué

,tiǎn/tiǎn,zhōng/zhò

ng;

D项,分别读yù

/yù

,tān/dān,kà

ng/há

ng。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在今后的世博会将不再出现,而且在此前的历届世博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展馆。

负责世博的BIE(国际展览局)负责人称:

“这个展馆将是空前绝后。

B.要在国内寻找和姚明相似的退役运动员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如果从退役之后的“华丽转身”上来寻找姚明模板的话,在经商上颇有建树的李宁,在从政上平步青云的邓亚萍都是姚明可以效仿的好榜样。

C.民间语文的力量甚至一度让华纳公司的电影出师未捷,先上演了一场“波特保卫战”。

D.通货紧缩怪圈缠绕日本,使得日本经济如吴牛喘月,步履维艰。

A项,空前绝后: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B项,平步青云: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C项,出师未捷:

形容打仗或竞赛等刚开始还没有成功;

D项,吴牛喘月:

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

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B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删掉“是否”和“能否”。

C项,成分残缺,“处于”缺少宾语,应在“运转”后加“的状态”。

D项,不合逻辑,“武器物资”包含“枪支弹药”。

4.把下列带序号的诗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诗歌,正确的一项是(  )

“西风错漏出半生轻叹,秋葭一夜就愁白了头”,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陆蠡说得富有诗意。

同样是荻花,王室后裔吟来却满是凄凉:

“______________。

①王孙芳草伤心色 ②雪点芦花起白鸥 ③散作江南处处秋 ④片帆一片画中游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

通过②句中“起”可知有帆而来,所以接④;

③中“散”和“处处”暗含前句的事物之多,所以①③相接。

C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14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1)“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

乡愁撩人啊!

(2)尾联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观猎》)

(2)别君去兮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杜甫《哀江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2)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3)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4)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能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

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8分)(  )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C项,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

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四段中的“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称为‘灵感’”相悖。

CD

8.下列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5分)(  )

A.在欣赏《诗经·

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A项的“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9.“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

杨 义

李白的远游姿态包含三个因素:

一个是胡化的气质,一个是慕道求仙的意愿,一个是南朝文人的山水趣味。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四川,辞亲仗剑远游。

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四川。

晚年流放夜郎的时候,他当然到过三峡,写过“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

但他到了三峡还没有进川,就被赦免,又回到了长江中下游,爽爽快快地写了“千里江陵一日还”。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不是把四川,而是把离开三峡东去叫作“还”。

这个“还”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个“回”不一样,是有不同的精神指向的。

读懂这个“还”字,才算读懂李白远游姿态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

他第一次出川到荆州后,写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四川流出来的水,一直送他到荆门以外。

但是楚国山随平野尽的开阔意识、月下飞天镜的宇宙开阔境界,令他产生一种新的感动。

李白远游是去交朋友,去看山水。

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自由,远游成了他的人生形态。

这一形态中注入了一种精神自由的追求,“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他的远游是深入民间的远游,“混游渔商,隐不绝俗”,跟渔人、商人混迹在一起;

他隐居,但没有割断跟俗人的交往。

当然李白的远游也有游侠的意气,甚至有胡化的风尚,所以他的诗歌中写游侠的诗篇很多。

除了这些之外,李白的远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