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2694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文档格式.docx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本规划所述的高标准农田,是指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本规划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之一,对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按照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进行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第一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成效与经验

为解决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停留在8000亿斤左右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自1988年开始设立土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

20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454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482.7亿元(含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投入1067.7亿元,银行贷款、农民筹资投劳及其他资金投入1997.6亿元(不包括财政贴息“撬动”的银行贷款)。

投入资金70%以上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05亿亩,其中:

改造中低产田6.0亿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531.6万亩;

开展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433处。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4亿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重要贡献。

1988-2010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

粮食1970亿斤,棉花37亿斤,油料100亿斤,糖料560亿斤。

农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9000亿斤、10000亿斤、11000亿斤大关,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历史性转变,最近连续9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项目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三)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结合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6亿亩。

同时,改良草原(场)586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40万亩,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663万亩。

积极支持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太行山绿化工程,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陕甘宁地区和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示范工程,土地复垦等生态建设,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开发科技含量,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亿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现代化示范项目。

这些“点面结合”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在长期的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以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集中连片开发;

三是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严格的资金和项目管理;

五是坚持合力开发的管理体制。

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是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为更大规模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压力日益增加。

而我国耕地正呈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趋势,中低产田比重较大、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对农业影响不断加大。

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中央提出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农业基础的重大战略工程。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有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人多地少,必须立足于集约化经营,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利用农田,保护耕地,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整治,推广节水增效技术,防止土壤退化、肥力下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平田整地、沟塘清淤、配套路桥涵闸灌排设施、建设农田林网,可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新农村形象。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立足于深入总结中低产田改造经验,在建设标准、内涵和思路上的提升,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取向。

国务院领导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务之急”,强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集中力量予以支持”。

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要求,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心”,继续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搭建平台。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协调。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各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注重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形成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二)坚持突出重点。

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攻方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重点加大对各地区粮食主产县特别是纳入《新增千亿斤规划》的800个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全国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区,努力构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基石。

(三)坚持连片开发。

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确定重点建设地区,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开发方式,确保开发一片,成效一片,努力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综合治理。

针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抓住关键、多措并举,切实把田间水利灌排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实行水利、农业、道路、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标。

(五)坚持多元投入。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

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鼓励农民筹资投劳。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努力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

(六)坚持机制创新。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机制、新举措,围绕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工程管护、绩效考评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活力,努力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

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

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

通过改造,有效灌溉面积明显扩大,灌溉保证率和工程完好率显著提高,农田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区域布局

一、划分建设区域

本《规划》根据“突出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适当兼顾非粮食主产区”的原则,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划分为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两类。

(一)粮食主产区。

包括13个粮食主产省(区,含大连和青岛市)及黑龙江农垦总局。

现有中低产田面积78910万亩,占全国的61.71%;

待改造重点中型灌区911处,占全国的57.8%。

具体包括三类地区:

1.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省(区,含大连市)及黑龙江农垦总局,现有中低产田面积30862万亩,占全国的24.1%。

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东涝西旱,蓄引提工程明显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避灾能力差,粮食生产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是农业集成技术缺乏,农技推广薄弱,农业技术与农民对接的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地区耕作方式粗放。

三是土壤板结,犁底层浅,耕地质量下降。

2.黄淮海区。

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5省(含青岛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29760万亩,占全国的23.3%。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面积萎缩现象较为普遍,旱涝灾害在年度内频繁出现。

二是作物套种面积大,品种熟期不配套,影响秋粮单产水平。

3.长江中下游区。

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4省,中低产田面积18288万亩,占全国的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