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6259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1.2011·合肥模拟某杂志举办“十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的评选活动,意大利以第一名当选。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当选的理由有(  )

①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其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

③起源于此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世界

④古代罗马创造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D 【解析】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于该地;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古代罗马文化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不能理解为创造现代西方文明。

2.2011·温州五校联考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汇期”。

促使这一“文化融汇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西学东渐的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末”的时间、“中西文化融汇期”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种交往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此后的殖民扩张。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3.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日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

在近代最早可以用来形容哪一国家(  )

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美国

3.A 【解析】15世纪—16世纪早期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与葡萄牙,早期是西班牙获得殖民霸权,英西战争后,西班牙战败,逐渐退出这一舞台,因此,A项正确。

4.2011·洛阳统考下图的阴影部分反映了17世纪时某国的殖民地分布情况。

据此判断该国(  )

A.曾经拥有“无敌舰队”

B.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C.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

D.最早开辟了东方海上探险路线

4.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该国在美洲拥有殖民地,而且在亚洲控制了重要的交通咽喉马六甲,经分析这个国家是在17世纪崛起的商业贸易帝国——荷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2011·广东六校联考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

“□□”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

在□□中填上的词应该是(  )

A.启蒙运动B.工业革命

C.光荣革命D.信息时代

5.B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质的飞跃,结合时间我们知道应是工业革命。

            

课标文综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标文综38.B1、D2、I1、I2、P1[2011·广东卷]【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的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研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史实论证、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

涉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十月革命等历史知识。

(1)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分析概括出主要内容:

记载帝王、诸侯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论和事迹。

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紧扣材料一“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爱国心之源泉”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为:

进化论思想、民主思想、爱国思想。

(2)问注意布鲁尼的生活时代这一时间信息,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分析问题。

不关注“上帝创世”,不记述“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关注“佛罗伦萨的建城”,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从强调上帝、神怪到关注城市的兴建、现实生活,反映了开始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把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的两种不同观点呈现出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不同分期的起止时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

如果选择第一种观点,则体现文明史观,侧重于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期。

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1917年十月革命使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选择第二种观点则体现全球史观,侧重于从全球各地的联系程度,特别是经济文明联系发展的程度进行分期。

1500年左右的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900年左右,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第(4)问抓问题的关键信息理解分析,“事实本身”反映了历史的客观性;“对往事的记录”反映了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不同认识。

课标文综41.I1[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

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课标文综41.I1[2011·课标全国卷]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文综18.I1[2011·全国卷]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文综18.I1[2011·全国卷]C 【解析】本题考查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金银为主的特点。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把握时间“1603年”和谚语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项符合题意。

文综20.I1[2011·全国卷]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文综20.I1[2011·全国卷]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将西方文化传播到殖民地。

解题关键词是“19世纪30年代”“印度”“英语书籍”。

联系所学知识,印度在19世纪上半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课标文综39.I1、J2[2011·四川卷]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

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

“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

”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漏卮、求富强“殊有关系”。

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

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

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 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 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