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510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震减灾自救互救知识Word文件下载.docx

2、地震分布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首先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震带,包括日本、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列斯断层区等著名的地震活动区。

第二个地震带是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的欧亚地震带,其上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象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有规则,欧亚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第三个地震带是沿着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

还有约10%的地震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之外离板块边界相当远的地方,即“板内地震”。

3、地震波

航天技术的应用已使得过去“上天无路”的情况变成了“上天有路”,然而,“入地无门”的情况仍然存在。

至今为止,人类花费巨资挖掘的几口超深钻井深度不过十几公里,这与地球6371公里的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那么,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在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感受到上下跳动就是纵波作用的结果;

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感到左右晃动,就是横波作用的结果。

地震波在地下一些物质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从而通过分析反射波、折射波,能获得地球下各种界面的信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包括一个液态的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震源深度越小,相同震级的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4、地震成因分类

由于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等。

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90%以上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在60公里以内。

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叫火山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7%。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也可以引起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塌陷地震,这类地震比较小,次数也不多。

水库蓄水、油田注水也能引起地震,称诱发地震。

由核爆炸、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5、震级

我们把地震的大小也就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用震级来表示,不同震级地震的能量差别是很大的。

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三十多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一千倍。

所以尽管小地震数目比大地震多得多,但总能量中的大部分仍是由大地震释放的。

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对一般的浅源地震而言,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在震中区人们会感觉到,但不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地震,对震中区的建筑物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普遍有感。

大于、等于6级而小于7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在震中区会造成严重破坏,人员伤亡、地面变形、喷沙冒水,构成灾害。

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对震中区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地表严重变形。

6、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和建筑物结构、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3度:

少数人有感;

4-5度:

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

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

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

毁灭性的破坏。

7、地震学及发展

地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仪对于地震学就象望远镜对于天文学一样的重要。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给地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活力。

在信息化浪潮中,地震资料的获得和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

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海量的大地航空测量、GPS、高分辨率三维地形资料、数字地震资料不断获得,交流手段空前快捷,地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数字地球的阶段。

这些都给地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这些优势,人们必将加深对地震本质的认识,增强人类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

8、地震前兆

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这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信号警告。

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应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等的变化,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的微观前兆现象。

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

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

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

动物习性异常反应;

地声、地光、火球;

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由此群众总结了如下谚语:

群测群防搞预报宏观异常很重要

井水忽高又忽低变色变味冒气泡

果树提前把花开植物反季发芽早

骡马牛驴不进圈狗上房屋狂吠嚎

老鼠蛇子和家兔纷纷出洞向外逃

鸟不进窝鹅鸭飞家养金鱼上下跳

地声地光很怪异这是它们来预报

宏观异常排干扰方法简单效果好

在大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异常变化特别丰富和突出。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

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已有100多种。

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

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有些大震有地声、地光现象。

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做出确切描述。

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

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变化。

1986年2月9日至8月16日,我省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鸭晚上不进窝、惊叫、乱飞;

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

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1.准备3日的饮水、药品、干粮及手电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內,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置,以防不时之需。

  2.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

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环境,清楚哪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家人应互相约定地震后应该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会合地点。

  5.应经常举行避难演习,以防地震时惊慌失措。

  6.不要任意违法加盖建筑,或拆除墙、柱、梁、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较重物品应放置低处,並予固定,以防地震时掉落造成伤害。

  8.定期检查煤气、电线管路,煤气罐应予固定。

全家人均应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时,应躲在坚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应定期检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应请专业人员加固定或维修。

11.需记住:

救护电话120、报警电话110、救火电话119等。

武汉大学高级心理咨询师严瑜正在给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员上课,教室的灯和桌椅突然晃动了几下。

接着听见别的教室有学生跑出来。

严瑜笑着说:

“看来,还是我们心理咨询师们的心理素质好!

  严瑜认为,无破坏性有感地震虽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震心理等原因,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知震”才不会“恐震”。

消除“恐震”心理的有力武器是防震科学传播,让公众全面了解地震、正确对待地震,掌握防护的基本知识。

血的教训说明,在应对地震这样突发的自然灾害时,如果掌握避震防灾的常识和技能,就能大大减轻损失。

  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你的恐慌。

这时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

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

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

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

同时,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

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

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

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

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只有强烈的地震才能有长达一分钟的感觉,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只有保持镇定,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采取果断措施来保护自己,才能够减少你所遭遇灾害的伤害。

为此,下面告诉你在各种环境下怎样避险的办法:

1、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大震不要慌,就近来躲藏,远离危险区,择机撤现场。

2、地震时,在室内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或者遇到突如其来的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应急措施,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2)地震开始时,如果你正在屋内,在来不及逃出房屋的情况下,赶快到安全的地方,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底下、书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3)如果你在楼房内,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

然后,住楼房的人应尽快从大房间躲避到面积小的卫生间、厨房、墙角等小房间处,减小伤亡;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当来不及逃离大房间时,应躲在内墙墙角下、家具与门框附近等处,并保护头部和呼吸安全;

不要躲在楼房的外墙角,以防外墙震裂倒塌而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