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199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1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docx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PARTI战略分析⋯⋯⋯⋯⋯⋯⋯2

PARTII会计分析⋯⋯⋯⋯⋯⋯⋯8

PARTIII财务分析⋯⋯⋯⋯⋯⋯⋯15

PARTIV价值评估⋯⋯⋯⋯⋯⋯⋯

33

PARTI战略分析

、参考公司历年来的财务报告,评价公司2001年前后的并购战略有何差异?

2003年,青岛啤酒迎来其百岁华诞。

百年青啤不但成为了青岛的名牌,而

且成了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牌。

企业能够持续发展100年,能够成为世界级

的名牌,并且仍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势头,实属不易。

在这百年多的历史中青岛啤酒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代:

一:

彭作义时代。

在这个时代,青啤发起了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

为主导的“大名牌发展战略”,它的核心理念是”做大做强”。

二:

金志国时代。

在这个时代,青啤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

转变,由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扩大,并开始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全面的整合。

对青岛啤酒公司来说,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就是在这一年青

岛啤酒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没有“做大做强”的基础就

没有“做强做大”的平台。

1.对青岛啤酒1993年到2003年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资本负

债率在1993到2000年逐年上升,此后进入平稳时期,资本负债率维持在50%

-60%之间,对企业年报进行分析发现,从93年到01年中,企业大量收购破

产企业或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经营困难的企业,这样在增加企业资本的同时

也产生了大量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提高。

到01年下半年,企业

在扩张上进入平稳时期,企业的收购业务大幅减少,只完成2宗并购,而且在

收购形式上更多的使用参股的形式,并拥有并购企业的管理权,很好的控制了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青岛啤酒1993-2002资本结构变动情况

资产负债比(%)总资产(亿元)

2.收购模式的转变,01年下半年在收购万泰公司的上企业参股

28%,但取得万泰公司的经营权。

事例表明企业在不再用并购破产或经

营困难企业为主的并购方针。

用少量的资金和股本来运作更多的公

司,来盘活资本,达到规模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对青岛啤酒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在98年到03年,

主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30%,而98年到01年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

率仅维持在4%,到02年和03年净资产收益率迅速提升到7%,表

明企业在01年以后资本的扩张有所减缓。

青岛啤酒1993-2003盈利情况

主营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综上所述,青岛啤酒在01年前后企业的并购战略发生很大的改

变,从单纯的大量吸收破产或经营困难企业扩大企业规模转化成以整

顿已有企业扩大原有企业规模为主,有选择性的吸纳企业为辅的并购

战略。

A股代码:

000729)在战略上的异同。

相同点:

1.品牌战略;在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现代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

赢得竞争,最终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

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

争;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

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才会积极

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

品牌。

2.并购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并购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打

响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岛啤酒和

燕京啤酒都采取低成本扩张优势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啤酒酿造同业的并购,获得了高速发展,奠定了自己中国啤酒业三甲的地位。

3.并购整合;并购是把双刃剑,如果并购后不注重有效的整合,就不能使得并购

发挥充分有效的作用,相反还会构成企业承重的负担。

青岛啤酒和

燕京啤酒在并购后都进行了各方面的整合,

品牌、文化等多方面。

包括资源,管理、技术、

不同点:

(1)创立战略

(1)品牌定位:

青岛啤酒总体是中高档定位,高贵的、优雅的、有品位的,而燕京啤酒

偏抵挡定位,对公司的净利润贡献不大,由于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近年来提高了

中高档的占比。

(2)品牌形象:

青岛啤酒塑造了平易近人的品牌形象,如很多广告词“感受心新鲜,感

受自然”,“青岛纯生——纯正生啤酒”,都增加了青岛啤酒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青

岛啤酒还大打煽情牌,塑造青岛啤酒是人们开心时的伙伴、悲伤时的朋友的亲切形

象。

如很多广告词“青岛啤酒——开心时的伙伴,悲伤时的朋友”,“青岛啤酒,

人间因你情更浓”,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而燕京啤酒塑造了大气、尊贵的品牌形

象,这一点从燕京啤酒2008年奥运营销策略广告词“燕京啤酒,为中国干杯!

”就可

以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这句广告词喊出了消费者的心声,承载了一个中国人为祖国

骄傲的高度荣誉感。

(3)品牌传播:

青岛啤酒品牌传播内容突出青啤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质,并做到了全

方位的宣传。

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集团连续以青岛啤酒为主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

现在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啤酒节之一,向世界宣传青岛啤酒悠

久的啤酒文化。

而燕京啤酒在品牌传播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尤其是在传播内容上应

该进行深度的挖掘。

2.并购战略

(1)并购风格:

青岛啤酒风格较为激进,全面出击,集中收购,采用省内强弱联合,省外抢占

市场制高点的策略。

1999年一年就收购各地公司15个,2000年又收购了10多家

企业,其中包括嘉士伯、三环、五星著名啤酒品牌。

从地域看,在1999年初以前,

青岛啤酒的收购对象集中在山东本省,似乎只是想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但随

即开始四处出击,广泛分布在安徽、湖北、广东、江苏、四川、北京、福建等

15个省,全国各大地区都有啤酒企业成为青岛啤酒的收购对象(注:

从下表可

以知道青岛啤酒在山东建厂12间,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可见青岛啤酒也相

当重视本地的市场)。

而燕京啤酒的风格较为稳健,边开拓边巩固,缓步推进。

在对北京市场占有率到达85%之后,公司才开始立足华北,进军全国,目标企业

集中在江西、山东、湖南、福建等地(从下表燕京在全国各地的建厂数量上

来确定)。

2)并购手段:

青岛啤酒并购手段运用较为灵活,除了普遍采用的现金收购方式外,承担债务

方式被采用的也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被其收购的企业债务负担较重,持续

经营发生困难的缘故。

如在1999年2月青岛啤酒收购山东荣成和安徽马鞍山

两家啤酒企业时,分别采用承担债务加债权转股权和承担债务加安置职工的

方式。

相比之下,燕京啤酒手段单一些,几乎都是采用现金收购方式,因而燕京

啤酒一直持有大量的通货。

3)并购对象:

青岛啤酒在2000年之前,强调低成本扩张,收购的目标企业多数为小型企

业,且大部分企业都是已破产或经营发生困难时收购的,年产量一般在3-5万

吨左右的企业。

2000年,公司开始将收购目标转向中型企业,如北京五星、北京

三环、上海佳酿等。

而燕京啤酒在挑选并购对象方面较为谨慎,一般都在10万

吨以上的中等规模企业,带有一定的强强联合色彩。

3.并购整合

青岛啤酒在管理上实行事业部制,划小范围管理。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管理变得更

加有效。

对品牌的整合充分发挥主品牌优势,形成以青岛啤酒为主干,形成众星环绕的品

大力开

牌结构。

对销售网络的整合,大力进行全国销售网络建设,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

拓国际市场,以台湾为重点基地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建立起稳固的东南亚支柱

燕京啤酒主要注重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整合,管理方面加强外阜企业的管理,大宗原料物资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调拨,原辅料由分公司各家采购,同时做到节能降耗。

技术方面;调整燕京啤酒无名公司工艺、协助燕京啤酒襄樊公司选购、安装、调试高浓稀释设备、协助燕京啤酒赤峰公司解决啤酒保鲜期问题。

通过整合,适时地扩大为“巩固北京市场,扩大华北市场,开发全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市场战略。

各地啤酒品牌的排名情况:

五大啤酒企业生产布局:

PARTII会计分析

三、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战略分析的内容,对青岛啤酒近期三个年度的财务报告进行会计分析。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情况对比

2009

2008

2007

营业收入

18,026,107,888

16,023,441,980

13,709,219,729

增长率

0.1250

0.1688

利润总额

1,739,333,591

1,108,088,736

1,004,123,478

增长率

0.5697

0.1035

应收账款

92,594,647

81,452,721

94,199,301

增长率

0.1368

-0.1353

2009

2008

2007

应收账款

344,629,758

330,858,272

329,051,908

减:

坏账准备

252,035,111

249,405,551

234,852,607

92,594,647

81,452,721

94,199,30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司2008年应收账款较2007年有所下降,主要是

由于2008年坏账准备集体较多。

2008年较2007年计提比例没有变化,但是2008

年的三年以上应收账款比重和金额都有所增加,所以导致坏账准备计提增加。

2009年应收账款增长比例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比例,主要是由于2009年为了扩

大市场占有率,促进销售,公司使用了较宽松的信用政策。

但是总体来说,应

收账款的增长较为稳定,而且随着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和增长,增长率低于

后两者。

公司的应收账款政策变化不大,营业规模的增长导致应收账款的增长。

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2007

2008

2009

一年以内

1%

1%

5%

一年到两年

30%

30%

50%

两年到三年

100%

100%

100%

三年以上

100%

100%

100%

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没有变更,但是一年以内和一年到两年的计提比

例2009年较2008年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