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档格式.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档格式.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填空题,一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
(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
[难点解析」l
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
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竟境,给人以美的陶冶。
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
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努力做到"
信"
(忠于原文)、"
达"
(语意流畅)、"
雅"
(文辞优美);
(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
“对”、“留”、“补”、“调”、“删”、“替”。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
“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
“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
“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
“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
“替”,古今意义。
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义去理解和读音。
4.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
(1)词义的扩大。
如"
扛"
、"
河"
,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
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
(2)词义的缩小。
金"
,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
(3)词义的转移。
牺牲"
,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中的"
卑鄙"
,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
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5."
一词多义"
和"
词类活用"
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
6.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
主要的特殊句式有: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1。
解释加点词语食〔〕长〔〕然〔〕皆〔〕
故〔〕遂〔〕子〔〕走〔〕
2。
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
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
〈3〉兽见之皆走()〈4〉辍耕之垄上()
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5。
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6。
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
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吐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①菱:
即菱角。
②仕:
做官。
]
解释加点词语啖〔〕并〔〕
或〔〕欲〔〕
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
〈三〉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奚亡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②既反()③奚亡之()
2.解释下面的"
之"
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③何追者之众()④亡之矣()
⑤奚亡之()⑥吾不知所之()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意思是()。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翻译。
(2分)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
〈四〉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
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
→这是一个判断句。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③于物无不陷也。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④"
物莫能陷也"
陷子之盾"
陷"
字,均解释为"
刺,刺穿"
。
【】
──────────────────────────────────────────────────────────────────────────────。
〈五〉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
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②輮:
烤。
③其曲中规:
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
④虽有槁暴:
槁暴,太阳晒。
⑤挺:
挺直。
⑥日参省乎己:
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③水为之()
④虽有槁暴()⑤輮使之然()⑥故木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意思是()。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①。
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
①欲界:
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
②康乐:
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③与:
参与,即置身其中。
奇:
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的山水之美。
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之景,又有之景,层次极为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