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006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档格式.doc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1],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以平凡的事例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即善于探索、突破、综合、创新、能发现和解决人类所未发现或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创造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等[2]。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

由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总是新想法,因此在认识上必然超越以往的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

衡量创造思维的指标参数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一般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3]:

(1)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东西。

因此,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属性;

(2)只有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重新组合信息,集中(聚合)出最优结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因此,发散思维和集中(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

(3)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只有扎根于现实、事实求是,才能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

因此,创造思维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统一,是重要环节。

(4)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是创新思维重要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

一般的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如何借助外因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处。

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首先要能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次导言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并且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这样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而是积极动脑、动眼、动手,有目标地、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我在讲解参考系的知识时是这样开头的:

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

课堂小节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它们的思维向深一步发展。

如我在讲解《摩擦力》时,没有把知识全盘讲解,而是在结尾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留下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摩擦力都是阻力,摩擦力能不能成为物体前进的动力呢?

同学们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心弦,提出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回答,但只要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2、切实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没有知识,创造性思维犹如无源之水,难以进行。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种种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装讲授或指导学生去学习。

例如为掌握某一物理模型,既要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等,同时以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其头脑的认识结构,因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理解和记忆,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转移。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模型的本身,而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物理模型的形成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及推理过程,教师的不断而富有激发性的创设问题的情境过程,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问题的情境常用的方法有设障存疑,启迪思维;

似是而非,思辨释疑,巧布疑阵,激发求知,引经据典,发人深省;

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等等。

3、连续思维、纵横递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有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思维层层深入。

一般地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有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思考,追本溯源。

教学上就是教师连续提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横向思维过程中,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

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中寻求共同本质和规律;

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

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

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

这种思维形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

它要求你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

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

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干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

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中培养这三方面的思维品质,就要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顺利展开,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创造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换题目类型和形式,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问题进行推广或限制,对错题,病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复手段。

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

通过比较选出最合理、最简洁的思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例题:

质量为m1、m2的质点,用不可伸长的柔软绳子系着而跨过理想滑轮,滑轮轴水平而光滑,忽略空气主力,m1>

m2、求m1的加速度。

此题可运用

(1)牛顿运动定律、

(2)动量定理、(3)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动量矩定理五种方法来求解(解法略)并令学生做后加以比较那种方法好,以此开阔思路,并进一步加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4、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2]。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

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5、增设课外实验,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

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但大量的物理知识却来自于课外活动的亲身体会和实践。

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等各项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理解、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去探索新的现象、新的规律。

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更不是做几到习题就可以替代的。

只有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多方位、多渠道地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创造的条件。

6、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

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引起学生需要。

例如,我在讲变压器时,提出这样的问题:

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

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

明确学习目标,它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

例如,练习使万用表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订了一个学习目标:

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

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

目标明确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不懈努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学科的特点,采用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4]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杨景臣,全国中小学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1)

[4]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