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汇编Word下载.docx
《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重点课文汇编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
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
《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
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
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
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
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
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
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
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
有什么作用?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2、蜡烛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
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
B理解"
老妇人"
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
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文中"
蜡烛"
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
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
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
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
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
援助—安葬—悼念
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
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
老妇人的形象()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文章中"
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
铸剑为犁"
的雕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