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77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特色抓重点促发展Word下载.docx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极,自2007年底以来,依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着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经济实力增强。

2009年长株潭试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9.04亿元,增长14.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

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42.2%,比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10年一季度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7.22亿元,增长14.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3.2%。

2009年长株潭试验区人均GDP达到42007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1-5月,长株潭地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71.13亿元,超过其它11个市州财政收入总和,占各市州财政收入合计的51.4%。

产业升级优化。

长株潭试验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两型”产业。

2009年长株潭试验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2.36亿元,同比增长30.3%,占全省该产业比重达56.9%;

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三市GDP总量比重分别为41.3%和8.0%(见图),占全省同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8%和62.8%,比2007年分别提高2个和10.1个百分点。

长株潭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表明其更加注重三次产业的有效融合,从而有利于发挥产业结构效应,推动和保持经济在一个快速的通道里健康运行。

“两型”特色显现。

建设两型社会,核心是必须在资源节约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株潭地区正是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新理念,在城市建设上突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功能定位,在经济发展上突出高新技术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两型”特色日益显现。

2010年一季度,长株潭三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4%,1.5%和2.0%;

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4.1%,14.9%和11.1%,远远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长沙坪塘、株洲清水塘等传统工业区实施产业退出,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传统工业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样板;

三市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湘江两岸实施整治,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与国家40个部委达成部省共建合作意向,一批改造建设项目进入国家重点,如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整治规划,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正在编制专项方案,株洲污染土地变性获得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保部等部委的批准,梅溪湖创新科技园建设得到科技部的鼎力支持,加上目前三市正在开展的建设节水型城市、集约节约用地、集体土地流转、行政管理体制、排污权交易、投融资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效应。

对外影响力增强。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湖南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试验区成为湖南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加速了生产要素向湖南的集聚。

2010年1-5月,长株潭地区合同引资153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9.8亿元,占全省总额32.5%。

与此同时,连接三市的路网骨架已经拉开,芙蓉、红易大道去年已建成通车,总投资达233亿元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即将启动建设,按照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标准规划的黄花机场扩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三市通信一体化去年已实现同号升位并网,这对长株潭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参与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突出

“3+5”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着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加速发展,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推力。

“3+5”城市群经济总量占据湖南经济主体地位。

2009年,“3+5”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48.3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9.2%,比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3+5”概念)提高0.9个百分点;

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1.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

2010年1-5月,“3+5”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413.69亿元,占各市州财政收入合计的78.4%;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14亿元,占全省的76.5%;

完成全社会投资约占全省的70%左右。

因此,无论从生产、投资、消费还是效益看,“3+5”城市群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5”城市群的产业构成代表湖南经济主体形象。

在产业结构上,“3+5”城市群优势明显,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见表)。

其中,既有基础强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如钢铁、有色冶炼,也有活力显现的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文化产业;

既有工业生产必不可缺的产品,如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也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如能源、农副产品、纺织品等。

产业结构的互补,既促进了不同城市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又推动了八大城市经济的有序融合,从而形成以长株潭为龙头,带动“3+5”城市群全面发展。

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在更广阔的经济协作空间内,建立密切的企业分工与协作链条,为从“3+5”城市群的融合到全省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融合奠定了基础。

表:

“3+5”城市群优势产业列表

“3+5”城市群

优势产业

长沙

烟草制品、工程机械、高新技术、文化产品及服务

株洲

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产品

湘潭

钢铁、机电

衡阳

钢铁、有色冶炼、送变电工

岳阳

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农副产品

常德

烟草制品、农副产品、生态旅游

益阳

农副产品、纺织、生态旅游

娄底

钢铁、有色冶炼、能源材料

“3+5”城市群工业基础位居湖南经济主体位置。

工业是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力,而“3+5”城市群又是湖南工业的优势地区。

2009年,“3+5”城市群工业增加值达4342.7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高达90.1%,多数行业在湖南具支柱地位。

其中:

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

钢铁有色,主要分布在娄底、株洲、湘潭和衡阳;

烟草制品业主要集中在常德和长沙,两市该行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同行业的90%以上;

长沙、益阳和衡阳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占有较大份额,三市增加值之和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达到75%左右;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岳阳,其增加值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高达9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岳阳,三市增加值在全省的占比超过60%。

(三)其他区域立足自身资源发展特色鲜明

1、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

武广高速在湖南境内沿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五市,自去年年底通车以来,催化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我省的转移速度和深度,带来了沿线城市提速发展。

今年一季度,武广高速沿线城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845.4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2.4%,增长14.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

湖南承接的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武广高速通达的广东及港澳台地区。

武广高速同时还给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一季度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26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13%,武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功不可没。

2、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

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5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

2009年5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2.34亿元,占5市州GDP总量比重接近10%,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

3、湘南地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衡阳、永州和郴州三市凭借紧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10年1-5月,三市实施合作项目890个,合同引资1001.5亿元,实际到位155.6亿元,占全省总额22%。

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既有效地拓宽了湖南经济的对外门户,又为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尽管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理想的格局和发展程度比还有差距。

从当前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区域划分概念不够规范。

区域划分,本质上是一种立足自然基础的同类合并。

科学的区域划分,必须做到既考虑区域内部资源环境的一致性,又考虑区域之间单元规模的互补性和对称性。

而我省目前区域划分还处在一个摸索定位阶段,从最初依据版图划分的湘中、湘北、湘西、湘南,到如今的“3+5”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大湘西地区、湘南地区等等,体现了在区域规划操作上的不断进步。

但这种划分缺乏清晰的划分基准,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容易导致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同时,这种划分存在行政区域上的重复叠加,不利于区域功能的准确定位,最终将不利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目的是要通过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以发达地区扶持和带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目前虽然区域发展速度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窄,但区域绝对差距却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势头。

将长株潭与大湘西地区比,2007年两地经济总量差距为2467.25亿元,2009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10.31亿元;

2007年长沙市人均GDP是湘西州的4.4倍,2009年则扩大到5.3倍。

与此同时,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机会和权利不均,对区域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区域重点不突出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目前湖南虽然已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但与全国比较,2009年湖南工业增加值比重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反映湖南工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分区域来看,长株潭、武广高速沿线、“3+5”城市群和湘南地区三次产业均呈现“二三一”结构,但从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较大,而高新技术含量不足。

更值得重视的是行业集中度不高,2009年湖南规模工业居前5位的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增加值之和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8.4%,而毗邻的湖北省规模工业居前5位的行业增加值之和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2%,比湖南高9.8个百分点。

2009年湖南仅有6家企业入围“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比同处中部的河南、湖北和江西分别少10家、4家和2家。

主导产业不强、重点企业不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4、区域合作仍存在障碍,与生态环境矛盾依然突出。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

目前湖南的区域板块虽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导致产业布局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