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772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课从未停止的脚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活动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是学生理解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特征;

2、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与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有一个远在北京的亲戚,他想知道我们重庆这两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该如何让他知道咱们这儿的信息呢?

  2、生各抒己见。

  3、师:

刚才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的好建议,我一定会把信息及时告诉他的。

可是,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传递方式,那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二、初读材料,知晓大意

  1、自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

(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的形式传递信息)

  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

3、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

电报、电话。

  当代:

计算机网络

三、再读材料,比较差异

  1、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思考:

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

  2、师:

是啊,古代的人们已重视信息的传递,但他们的方式速度慢,有时还会误事。

  3、从古至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明白,人类在追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4、再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

  5、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6、生交流反馈。

(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

  7、是啊,因特网真神奇啊,它将──(生齐说)世界连成一家!

 四、巩固练习: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

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交流信息,传递信息显得多么重要啊!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都是──(生齐说)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第二课时代进步的象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2、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的各种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活动内容

  1、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让你们收集感动中国2014的有关人物的信息,你们的信息找到了吗?

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的呢?

(生答)

  2、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谈到了自己获得信息的方式,很不错。

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也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真可以说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古自今,信息传递方式有了怎样的发展,这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开始我们就将开展综合性学习,去了解信息传递的改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师生互动

阅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

  1、生自读单元导语,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小组讨论:

  ①本组教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②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3、班上交流。

三、巩固练习

阅读活动建议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活动建议,快速地浏览阅读材料。

  2、小组内讨论:

  ①活动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②在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

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3、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强大的标志,是一个民族昌盛的象征。

 

 

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尖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机器人的定义是什么?

知道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目的。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得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的概念越来越丰富,人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丰富、更智能的机器人”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乐高教育机器人的RCX、光电传感器、触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舞蹈机器人、爬墙机器人、体操机器人的视频或图片;电影“机械公敌”的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电视里、新闻中经常听到“机器人”这个词语,那么机器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共同学习到底什么是机器人。

(板书课题)

2、课前,各个小组已经就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些调查,希望同学们能畅所欲言、就自己调查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二、师生互动

1、讨论目的:

合作、讨论分享数据、得出结论、解释结论,并进一步改善项目策略。

2、讨论内容:

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问题得到的结果。

3、讨论方式: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学生先在组内就调查的内容展开讨论,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说一说机器人的特点、人类制造机器人的原因以及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

4、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机器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人的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又叫自动化装置并具有类人功能;

(2)、机器人是根据程序来完成相应地工作。

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呢?

(1)、主要是因为机器人可以在有毒、有害、高温或危险环境工作;

(2)、它可以从事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或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

因为机器人都是为了适应各种需要和各种特殊环境而设计制造的,所以它的外形不一定都要做成人形。

(出示录象,展示几种不同用途的机器人如舞蹈机器人、爬墙机器人、体操机器人等)

机器人的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人类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了呢?

未来的机器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机器人的发展)并回答刚才老师所提的两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会越来越智能,那么,在将来智能机器人与我们人类能友好相处吗?

会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情况吗?

(介绍“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请同学们就刚才的小故事相互讨论并发表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我们相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不会出现“机器人上岗,工人下岗”的局面,因为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实际上是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人类仍然是机器人的主人,我们坚定的相信人与机器人一定能成为朋友的。

 

第四课了解陕西的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陕西民俗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调查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搜素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学资源,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注重情感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互联网搜索、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活动了解陕西风俗文化,感受民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民俗民情的热爱,能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寻相关信息的力。

          

2、学会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共同感受民俗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追寻陕西民俗文化。

2、浏览民俗摄影协会网:

二、师生互动

发现问题,明确方向:

1、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组织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有关资料

2、了解陕西民俗。

服饰习俗、饮食习俗……

3、组内交流讨论,填写调查表。

操作实践:

1、将调查表的结论制成PPT幻灯片。

2、班内展示交流调查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制作一个介绍“陕西饮食”的PPT幻灯片,要求图文并茂。

2、班内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陕西的民俗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陕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并宣传我们悠久的文化遗产吧!

 

第五课走近陕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有关知识,将计算机连上到因特网。

(2)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图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保存资料、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而掌握信息的搜索、存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并进行筛选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信息收集的内容,信息收集的渠道,信息收集的方法。

难点:

信息收集的内容、渠道、方法三者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调查了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将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师生互动

1、分析选题,规划设计方案

2、自愿组合完成P24.“丰富多彩的陕西民俗文化”调查研究计划书。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5-P26调查研究计划书并总结自己在收集信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现场拍、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资料。

作业设计:

按照小组一的安排,进行课外问卷调查活动,并认真记录。

第六课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陕西的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下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

并对下载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

二、师生互动、

1、师如何时整理陕西民俗文化资料?

仔细阅读P28

2、生回答。

3、整理分析资料

(1)甄别资料

A文献性的资料,即参阅他人的资料

B事实性的资料,即自己调查整理的资料。

(2)整理、共享资料

A共享文件夹

B在计算机中将资料分类,将信息、资料归纳整理,加以统计。

C给共享文件夹下存放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