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5986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石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层理: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变现出来的演示的成层结构。

沉积相:

沉积环境及子啊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杂基:

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陆源碎屑岩:

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机械破碎)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类。

蛇绿岩:

是一种特殊的岩石组合,自底向上,由橄榄岩(蛇纹岩)、层状堆积岩、席状岩墙群和枕状熔岩以上的一套海相沉积的汗放射虫的硅质岩组成,“三位一体”二长结构:

斜长石的自形程度搞,钾长石呈他形分布于间隙中或斜长石晶体嵌在钾长石中。

铁镁矿物:

FeO和MgO的含量高,SiO2的含量低,如辉石类,橄榄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颜色较深,又称为有色矿物。

火山碎屑岩:

是火山作用(地下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后经多种成岩方式固结成岩的岩石。

沉积物重力流:

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鲍文反应原理:

有两个系列组成,一为连续反应,即斜长石二元固溶体系,二为不连续反应,即相邻矿物之间存在不连续分异,形成反应边,两个系列呈共结关系。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同化了围岩或捕掳体,使岩浆发生成分的改变,依据同化混染作用完全与否,分为同化作用(完全)和混染作用(不完全)。

辉长结构:

基性斜长石及辉石的自行程度几乎相等,均呈半自形的他形粒状。

辉绿结构:

斜长石和辉石颗粒的大小差不多,但斜长石的自形程度明显比辉石高。

气孔构造:

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定向或不定向排列的气孔,这是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的气泡溢流留下的空间。

部分熔融:

岩石融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熔点低矿物先融化,熔点高的矿物后融化的形成的由酸性向基性转变的分级融化现象。

陆源碎屑:

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路远区的母岩经机械破坏的产物。

杂基支撑:

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中的支撑结构。

里特曼指数:

衡量岩石碱度的大小&

=(K2O+Na2O)2/(SiO2-43)(Wt%)

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在结晶是作用开始后进行的分异作用,分为平衡结晶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枕状构造:

熔浆自海底溢出或从陆地流入海中时,就变成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总的以枕状为特征,成为枕状体,其多数是独立的,又常被沉积物,火山玻璃碎屑胶结起来。

碳酸盐:

由碳酸根离子(CO3)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分选性:

碎屑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

结核:

与围岩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的团块。

陆表海:

分布面积十分广阔的,海水很浅,海底十分平缓的海域。

基底胶结:

是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

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

白云石化作用:

石灰岩部分的或全部的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

鲕粒:

椭球状的颗粒,有一圈或多圈同心纹围绕着一个核心组成,其直径限定在2mm以内。

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自身的烟花,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浊流:

一种富含悬浮颗粒的高密度水流,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流动。

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陆源碎屑岩:

岩浆形成,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石的全部过程。

变质结晶作用:

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一种变质方式,特征变质矿物:

是仅稳定存在于很狭窄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矿物。

稳定矿物:

又称为新生矿物,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原岩经变质结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变晶结构:

是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变成构造: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变质带:

变质作用过程中随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在空间上呈规律性的变化,按变质强度带划分带通常称为变质带.沉积岩;

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改造(搬运.沉积.石化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波痕;

是非粘性的沙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面状构造。

特征变质矿物;

是仅稳定存在于很狭窄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矿物。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的为基质。

晶体:

是具有格子状构造的固体。

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一种变质方式。

结构:

构造:

重结晶作用:

同种矿物经过重溶使组分迁移,然后再沉淀结晶而不形成新矿物相的变质方式称为重结晶作用。

变质岩的结构:

是指构成岩石各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混合岩:

由浅色花岗岩物质和暗色铁镁质变质岩共同组成的一种宏观上不均匀的复合岩石,地质学上称为混合岩。

变质相:

一个变质相是指一定的温度、压力区间内的一整套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反复出现并紧密地伴随在一起,一个变质相内部其矿物组合和岩石总体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因而也是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

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

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石化的作用。

长石砂岩:

碎屑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其中Q<

75%,长石>

25%,岩屑<

长石。

重力流:

沉积物与流体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流动。

递变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相标志:

指沉积岩中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各种特征,包括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

泥晶基质:

充填在颗粒之间,与颗粒同时经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粒度小于0.03mm方解石晶体。

胶结物:

碎屑颗粒间的化学沉淀物质,结晶或非晶质矿物,在岩石中含量<

50%,起胶结作用。

沉积分异作用:

母岩风化产物及其它来源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

成岩作用:

指松散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而被固结成岩石期间所发生的作用。

相模式: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指导,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基础,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表生成岩作用:

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相序递变规律: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称沃尔索相律。

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叫斑晶,细小的称基质。

其中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

包含结构(嵌晶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许多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

被包裹的矿物结晶较早,包裹它的矿物结晶较晚。

安山岩:

含SiO253-66%的喷出岩,σ<

3.3,成分与闪长岩相同。

常见斑状结构,基质为交织结构,斑晶交织结构,玻璃质结构;

块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

广泛分布于南美洲Andes山。

间粒结构:

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中,由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而形成的结构。

其中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

玻屑凝灰岩:

以玻屑为主的凝灰岩。

具典型凝灰结构,火山物质占90%以上,碎屑粒径<

2mm。

岩浆同化了围岩或捕虏体,使岩浆发生成分改变。

依据同化混染作用完全与否分为同化作用和混染作用。

玄武岩:

基性喷出岩(含SiO245-53%)。

具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和半晶质结构;

气孔及杏仁构造,黑色,绿-灰绿色。

金伯利岩:

超基性浅成、超浅成岩,多呈灰绿色,具细粒结构、斑状结构和角砾状结构,岩球构造。

金刚石的母岩。

是水下熔岩的特征标志,在海底喷发的熔岩中尤为发育。

当熔岩自海底溢出时,被分割为一些彼此隔离的球状、椭圆状堆积体,状似枕头,称枕状体。

然后又被碎屑状火山玻璃及熔岩物质、沉积物质或其它物质胶结起来,形成枕状构造。

原生岩浆:

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

科马提岩:

含MgO很高的超镁铁质火山岩。

主要矿物成分为含镁铁较高的橄榄石、铬尖晶石、钛铁矿及磁铁矿,具鬣刺构造。

柱状节理熔岩在均匀而缓慢冷缩的条件下形成被冷缩裂隙分隔开的规则多边形长主体。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指由于岩浆中结晶的固相物质的分离,使残余岩浆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脉岩:

指充填在构造裂隙,常呈脉状或者岩墙状产出的岩浆岩。

气孔和杏仁构造:

当岩浆岩喷溢到地面时,围压降低,其中所含的挥发分达到过饱和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形成大量气泡,由于岩浆冷却凝固而保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称为气孔构造,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充填物状如杏仁,称杏仁构造。

岩浆岩的相:

指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的总特征,包括形成深度、结构、构造、产状等。

21.色率:

暗色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数)。

原生岩浆和次生岩浆:

上地幔或者地壳物质经局部熔融所形成的最初的岩浆称为原生岩浆;

原生岩浆通过发展和演化所形成的岩浆称为次生岩浆。

混合岩:

熔融的长英质组分和原岩中难熔的组分,在新的条件下互相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

区域变质作用:

是大面积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在地壳活动带发生的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

变质温度较高时岩石中出现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熔体,这种现象称为深熔作用,当熔体数量不多时,它与固态变质岩石发生混合、交代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带上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形作用和与之伴随的重结晶作用。

变质相:

指一定的温度、压力区间内的一整套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它们在时、空上反复出现并密切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