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5712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文档格式.docx

我想抽象一点的无非是国富民强,安居乐业,国民在心理上、精神上获得了真正的尊严;

具体点说我们希望美国人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上对现状判断的五点理由均为虚幻:

大批经济精英移民海外;

思想自由、言论表达受限;

对执政党的忠诚度不真实;

猖獗且难以根除的腐败;

举步维艰的经济体制改革。

  普京说:

国家越强大,个人越自由,二五得中补充一下:

个人真自由,国家真强大!

  作者(二五得中)

金一南《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  中国人不仅不怕困难,反而会在困难面前撸起袖子就上。

  中国从不相信这世界上有完不成的事业,也不相信有打不败的敌人。

  生命短暂,唯奋斗精神永生

  小学时学课文“愚公移山”,老师要求写读后感,所有同学写的都是“坚持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只有我的作文里写,愚公移山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行为却愚不可及,为啥不打个山洞呢?

为什么不修条山路呢?

或者为什么不干脆一点直接搬家呢?

记得那篇作文当时被老师作为精彩作文而贴到了学校的黑板栏上展示,我还为此洋洋自得一阵。

  不知不觉很多年过去了,有一次我突然在网站上看到一组新闻,说是某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提出了“反思愚公移山”的观点,认为愚公移山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行为却愚不可及,移山多麻烦,为啥不打个山洞呢?

  撰写这篇新闻的记者把提出这种“新颖观点”的大学生狠狠表扬了一番,称他们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敢于反对教材上的僵化故事云云……

  然而已经成年的我,却从这篇新闻里读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同时也对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下所面临的精神退化和信仰异化危机感到深深的忧虑。

  我悲哀的是,原以为最多是不懂事的小学生才会这样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但没想到这么多上了重点大学的人居然都还会这样认为,且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很叛逆。

  是的,长大以后的我早就不这样认为了。

一个幼儿这样想尚且情有可原,但如果大学生和成年人都还这样想的话,就未免太悲哀了。

因为愚公移山和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灵魂啊。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我们依靠的正是愚公移山、女蜗补天、大禹治水所代表的的那种精神。

这种精神,让中国人免于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中国人更懂得家国情怀和更具备责任感,让中国人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更是为了家国、为了家庭而活着。

  中国人可以不计得失地撸起袖子拼命干活,哪怕自己这一代人享受不到成果,但只要能造福子孙后代,中国人也都是心甘情愿的。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心甘情愿,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古代有些民族把有大量河水淤泥冲积而成的肥沃土地称为“可耕种土地”,而把其他远离河岸、灌木丛生的土地称为“不可耕种土地”,无论人口怎么增长,他们始终就是围绕着这些“可耕种土地”进行争夺和厮杀。

  但中国人却不这样想,中华文明一开始也是在黄河中下游河水淤泥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地上耕种,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多,再加上在河水冲击地带耕种很容易遭受水患而出现饥荒,甚至会出现尸横遍野的人间惨剧。

所以中国人决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一切,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再遭受这种痛苦。

  于是,中国人不把土地分为“可耕种土地”和“不可耕种土地”,而是要把所有土地都打造成“可耕种土地”。

我们不再默默忍受河水的泛滥或干旱的困扰,要结束靠天吃饭的悲惨命运,修建围堰,治理水患,疏通河道,深耕细作。

土地不够肥沃,就一趟趟搬运淤泥或粪肥浇灌。

缺水,就一趟趟挑水或挖槽引渠。

  于是,才有了女蜗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传说,这些现实和传说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绝不是一则简单的传说故事那么简单,而是我们的先祖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传递这个文明灵魂深处的宝贵精神品质。

  只有继承了这种品质,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中国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子孙后代更好地发展和生存下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人生很短暂,但如果每一代人都只顾及自我享乐,而不愿意为了后来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场的话,那么人类文明就永远也不会进步。

不进步的文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后只能消亡。

  换句话说,只有继承了这种精神,才使得人的生命和人类文明的存在变得有了意义。

  我无数次地想过,自1840年以来,中国是如何在遭受了上百年的欺凌和战火之后免遭灭亡的。

  我也无数次地想过,自1949年建国以后,我们的父辈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几乎都是文盲的国家,变成今天这副模样的。

他们当时一没技术,二没钱,三没设备,有的只是不持续不断的边境战火和国际封锁。

美国人在研究登月的时候,中国人可还连个电池都造不好啊。

  那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番改天换地的奇迹呢?

  一场愚公故里之行,让我更加确定了之前萦绕在我心中的答案。

  愚公故里济源,是济水之源,这里有一条著名的人工天渠“引沁济蟒”工程(引沁水至蟒河),也叫“愚公渠”。

当亲眼在悬崖绝壁上看到这条天上之渠时,我觉得任何词藻都黯然失色,因为没有任何词语能完整地形容出这种震撼。

  修建“愚公渠”的“引沁济蟒”有多难呢?

  当年,济源缺水的问题迫在眉睫,40万亩的土地长期面临缺水的困境。

但据估算,如果要引沁水入蟒河,至少需要跨越300多个山头、200多条河流,共需修建60多个隧洞、400多座桥涵洞以及120多公里的水渠,并且绝大多数水渠需要从布满页岩和花岗岩的悬崖绝壁上穿过,有些地方离地面将近1000多米。

  而当时济源人手里的设备,只有榔头和钢钎。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开山所需的炸药少得可怜,绝大多数工程只能采取纯手工的方式,撸起袖子一锤一钎地开凿。

  当时一大批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之后都表示,以当下的条件要想完成这个工程绝对不可能,至少需要三年的筹备和十年的勘察,等将来资金、设备和人才到位后,才能开工。

  然而,青春易老,时不我待。

济源人等不起,不仅是干渴的土地等不起,不仅是饥饿的肚皮等不起,作为愚公的故里,济源人更不愿意让十年后自己的子孙后代再来吃一遍自己吃过的苦。

为有建设多壮志,愿为子孙劈千山。

  所有的启动资金只有一场动员大会,大会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遭罪、不再挨饿、不再受穷,我们唯有现在就干,马上就干,立刻就干。

  于是,在动员大会结束后,所有人自带干粮、自制设备地走向了工地。

由于整个“愚公渠”的“引沁济蟒”工程绝大多数在山上,甚至在悬崖峭壁上,因此这个工程甚至连红旗渠修建时的人力独轮推车都用不上,所有开凿出来的石块只能用箩筐装起来,然后用人力一担一担地挑下山去。

  那么技术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丁怀谦老人就是这条“引沁济蟒”愚公渠的技术顶梁柱。

  丁怀谦1929年生,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

他是一名学霸,毕业之后分配到了河南省水利厅工作,是前途无量的高级知识分子。

  1958年他来到了济源,从此就再没有离开。

  在许多人看来,从省厅到穷乡僻壤,即便不心生怨恨也得满腹牢骚、消极怠工。

但是丁怀谦却没有这个时间,一到济源,他就肩负起了治理蟒河的一系列重要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

  而当时他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大呢?

大到难以想象!

  由于地形杂加上勘察设备的原始和落后,丁怀谦的许多设计测量工作根本就无法展开。

比如按照当时的测量方式和设备,最多只能测量落差在200米以内的设计需求。

但是在“引沁济蟒”工程中,最大的落差却超过了1200米。

  面对这个困难,当时的工程组从外面请了许多专家前来帮忙,但得出的结论都是根本没法测量,然后他们就走了。

  但丁怀谦走不了,工程还要做,怎么办呢?

他自主创新了一种叫“超大视距不闭合导线测量法”,这种测量法在当时国际上闻所未闻,但他却很有信心。

  而做出这个决定,是有极大风险的。

因为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知道,万一最后测量出现误差,导致所有人的辛苦工作全部白费的话,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而即便最后没有误差,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和奖励。

  所以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只有傻瓜愚公才会这样做。

  但丁怀谦还是要决定要去做。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面临无数的艰难险阻。

由于山高陡峭,缺乏攀登工具,他只能在另外一名采药人的帮助下,身背沉重的麻绳,一步步从悬崖上往山顶攀登。

  早上天不亮就要开始往上爬,身上的干粮只有一个窝头和一瓶凉水。

等爬到山顶时往往已经是下午一两点钟了,但这时根本顾不上休息就必须立刻展开测量,计好数据后马上绑好绳子下山,否则就没法在天黑之前爬下山了,夜间的低温足以把人冻死。

  在这样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环境下,他一干就是好几年。

  有一次在从一个悬崖小平台上爬行通过时,突然有一块石头松动,他左边膝盖一下悬空失去重心,整个人从一千多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两眼一黑就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来时,才发现自己万分幸运地被一颗长在悬崖上的柏树接住了。

惊魂未定的他在采药人的帮助下绑好绳索爬下了山。

回到家里整个人都瘫软了,再也站不起来,就这样在家里躺了整整一天一夜。

但到了第二天他还是强打着精神背着绳索继续爬山,因为工程进度耽误不起。

  相比今天,有些人在工作中受点委屈就会撂挑子不干,但丁怀谦没有这样做。

他有没有委屈?

他心里苦不苦?

当然苦!

因为在对我说起这些时,到了今天这位年近90的老人还一度哽咽凝噎。

  他说,关系到子孙后代福祉的工程,耽误不得,也耽误不起啊。

  丁怀谦的故事只是“引沁济蟒”工程中千千万万个故事的缩影。

这条被所有人预测为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由这样的一群人干出来的。

  工人不要工资,自带干粮。

技术人员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当时在“引沁济蟒”工程的工地上有一个卡尺,每一班的工人修完了自己负责的长度后,就可以交给下一班工人去修了。

但当时的人们为了多干活,就把卡尺偷偷地往后移,以便自己能多修一截,让后来的人少修一点。

结果来轮班的人也这样想,于是就再把卡尺往后移。

  就这样移啊移,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