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5361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Word下载.docx

例如: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游乐场的情景,“分类与整理”中一家老小玩游戏的情景,“认识人民币”中多种日常生活与人民币有关情景结合,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的情趣中去。

一个个活跃的卡通形象,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画,让学生爱不释手,书中还给枯燥的数学内容加上背景,这些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字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非常有趣、有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活”

(一)动手操作的活动增多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中以描、画、印、拓结合七巧板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平面提醒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动手用圆片在数位上摆出不同的数。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

(二)应用题教学变活了

1.首先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

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

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等等。

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的、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

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增添了干扰信息。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幅图中有16人来踢球。

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此题“我们队踢进了4个”就是干扰孩子们解题的信息。

(二)计算教学变活了

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

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练习的设计变活了

正是因为新教材的内容在编排上变得灵活了,所以给了教师更多的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再造的机会;

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下面按单元来介绍本册的教材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是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

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

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

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

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

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

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

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

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

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

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

(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

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种活动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了“猜一猜,是什么平面图形”的活动,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渗透了对学

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头脑中平面图形的表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

(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

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2.例题2:

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相同)

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

注意:

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3.例题3:

解决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

这个单元的练习丰富多样,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三个小节编排。

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

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就先是十几减9,然后是十几减8、7、6,再是十几减5、4、3、2,减缓了坡度,一步一步带动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编排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接,在练习时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间的互相渗透。

(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

总体来说,这一单元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1.十几减9(例1)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将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

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

破十法,想加算减法。

(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2.十几减8、7、6(例2、例3)

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几减8。

例3由“学生观鱼图”,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教学十几减7、6,仍然呈现两种算法:

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

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3.十几减5、4、3、2(例4)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4.解决问题(例5、例6)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例5

●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上来说,“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重在理解图意(或问题),例5则侧重于检测步骤——“解答正确吗”。

并呈现了检测的方法:

重新回到情境中,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的人数的和是不是要来的人数。

●教材借助了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并且有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使学生体会到:

当信息比较多时,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出信息,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来解决。

(2)例6

●教材借助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

●使学生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通过操作表示信息的方法帮助理解,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整理和复习

这套教材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与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三)教学建议:

加强针对性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