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世界地理第1章世界地理概况第1讲陆地和海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世界地理第1章世界地理概况第1讲陆地和海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世界地理第1章世界地理概况第1讲陆地和海洋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例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如①马达加斯加岛、②新西兰南北二岛等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如③印度半岛,④阿拉伯半岛等
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
七大洲
(2)分布
①全部在北半球的:
B欧洲、E北美洲。
②全部在南半球的:
G南极洲。
③跨南北半球的:
A亚洲、C非洲、D大洋洲、F南美洲。
(3)几条主要的洲际分界线
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
⑥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⑦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
⑤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⑧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
⑨德雷克海峡
3.大洋
(1)概念: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往往成为重要的海上通道。
(2)分布:
甲太平洋、乙大西洋、丙印度洋、丁北冰洋。
基础整理二 陆地地形
主要地形类型示意图
(1)平原与高原有何区别?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开阔;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2)山地与丘陵有何差异?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
丘陵海拔一般在200米~5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六大板块示意图
(3)喜马拉雅山高度、大西洋宽度今后会怎样变化?
喜马拉雅山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海拔高度会增加;
大西洋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宽度会增加。
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
海拔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一般在500米以上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或略有起伏
丘陵
较低,500米以下,200米以上
起伏较小,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500米以上
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盆地
无固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2.海陆变迁的原因
(1)大陆漂移学说
①提出: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②内容:
由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的陆地,经过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基本面貌。
(2)板块构造学说
①六大板块:
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②主要特点: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
③两大火山、地震带
基础整理三 海底地形
地形
A大陆架
B大陆坡
大洋底部
C海沟
D洋盆
E海岭
特点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深度不超过200米
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
海底狭长洼地、深度大
大洋底部的主体部分,面积广大
一般位于大洋中部,绵延很长
板块
大陆板块
消亡
边界
大洋板块
生长
考点一|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1.七大洲的分布
经纬度范围
图示
亚洲
60°
E~170°
E;
11°
S~81°
N
欧洲
24°
W~60°
36°
N~71°
非洲
17°
W~51°
35°
S~37°
北美洲
168°
W~11°
W;
7°
N~72°
南美洲
81°
W~34°
54°
S~12°
大洋洲
110°
E~150°
51°
S~10°
南极洲
跨经度360°
;
62°
S以南
2.世界主要的海峡
被夹在两块陆地之间,两端连接两大海域的狭窄通道叫海峡。
海峡通常位于两个大陆或大陆与邻近的沿岸岛屿以及岛屿与岛屿之间。
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被称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全世界有近千个海峡。
世界10个重要海峡如下表所示:
海峡
两侧区域
交通地位
英吉利
A是英国,B是法国
沟通北海和大西洋
霍尔木
兹海峡
阿拉伯半岛与伊朗
沟通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国际石油海峡
马六甲
A是马来半岛,B是苏门答腊岛
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白令海
峡
A是亚洲;
B是北美洲
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
朝鲜海
A是朝鲜半岛,B是九州岛,C是本州岛
沟通日本海和东海
德雷克
A是南极洲,B是南美洲
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土耳其
A是欧洲,B是亚洲
南通地中海,北通黑海
曼德海
两侧分别为阿拉伯半岛、非洲
沟通的海域为红海和阿拉伯海(印度洋)
莫桑比
克海峡
东西两侧分别为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大陆
直布罗
陀海峡
北南两侧分别为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考向1 大洲、大洋分布
1.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1)~(3)题。
(1)该剖面所在大洲为(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乙地是其所在国人口主要的分布区
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乙地受地形的影响气候比较干燥
(3)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处于大西洋海域
B.甲地大陆沿岸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C.甲海域受寒流影响,对岸海域受暖流影响
D.甲地对岸的大洲是大洋洲
【解题流程】
【答案】
(1)D
(2)C (3)A
2.下图所示为沿南回归线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图中地形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的陆地是( )
A.甲B.乙C.丙 D.丁
(1)A
(2)A[第
(1)题,结合图中陆地和海洋跨越的经度范围,可知陆地乙、丙、丁和海洋③位于东经,可判断出乙为非洲大陆,丙为马达加斯加岛,丁为澳大利亚大陆,海洋③为印度洋;
图中陆地甲和海洋①、②主要位于西经,可判断出陆地甲为南美大陆,海洋①、②分别为太平洋和大西洋。
第
(2)题,地形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的是南美大陆。
]
●考向2 世界主要海峡
3.(2014·
全国卷Ⅱ)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
(1)~
(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2)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D.麦哲伦海峡
【答案】
(1)D
(2)C
考点二|世界海陆地形及其成因
1.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特征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1)气候多样;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
(3)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加强
(1)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的2/3;
(2)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3)冰川地貌广布
(1)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山脉东西走向和海岸曲折使海洋性显著;
(2)自西向东大陆性增强
(1)地形以高原为主;
(2)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1)纬度位置和起伏和缓的地形使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2)东非高原因地势高,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1)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2)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3)冰川地貌在大陆北部广布
(1)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大陆性显著;
(2)西部高山阻挡,气候狭长分布;
(3)东部低缓,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1)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2)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1)西部高山阻挡,气候狭长分布;
(2)东部高原较低,平原开口向东,利于大西洋水汽深入;
(3)巴塔哥尼亚高原(40°
S)地处背风坡,降水少
2.板块运动与地球地貌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生长边界
←→
陆地内部张裂:
裂谷
东非大裂谷
海洋内部张裂:
海岭
大西洋中脊
↓
↑
山脉和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洋中岛弧、海沟
新西兰南北二岛
俯冲边界
海岸山脉、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考向1 陆地地貌与板块运动
4.(2017·
邢台模拟)下图为90°
经线穿越的四大板块示意图,据图回答
(1)~
(2)题。
(1)图中1板块为( )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
(2)图中1、4板块交界处形成( )
A.喜马拉雅山B.安第斯山
C.落基山D.阿尔卑斯山
(1)B
(2)B[根据世界六大板块划分可知,图中1为南极洲板块,2为印度洋板块,3为亚欧板块,4为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向美洲板块俯冲,使陆地板块抬升形成南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脉。
5.(2015·
江苏高考·
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考向2 海底地形与板块运动
6.(2017·
丽水高二检测)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
(1)~
(2)题。
(1)该岛屿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D.丁处
(2)丙处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A.大洋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
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
C.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
D.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答案】
(1)A
(2)D
7.下图为东海部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