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4567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学文档格式.docx

马端临“文”“献”的含义:

“文”是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献”是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

马氏的“献”与孔子的“献”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即不是指“人”了。

元代杨维桢《送僧归日本》: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文献”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文献通考的价值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献通考》和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三通”。

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

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现代文献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下的定义是: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称之为载体材料)”。

这就是说,所谓文献,是指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这种载体,除了常见的纸张外,还包括甲骨、金石、竹帛以及胶片、磁带、光盘等。

文献的价值:

文献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结着数千年以来人类点滴积聚的智慧和成果,是启迪后人开创未来的丰富宝藏。

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

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课内容二什么是文献学?

文献学:

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

整理群书的步骤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

广泛搜集各种本子;

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

繕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

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

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

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的贡献: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古典文献学:

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

目录、版本、校雠区别与联系

王欣夫(1901-1966)在《文献学讲义》中指出:

1)编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

2)讲版本是为了检择可靠的材料;

3)校雠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文献学的历史:

既年轻又古老

年轻:

因为“文献学”是20世纪产生的新名词,是20世纪80年代后正式兴起的学问,它的理论建构还在探索之中、并未形成定式。

古老:

古代没有“文献学”的概念,但有“文献”定义。

中国文献学的产生,从孔子整理六经算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

某一门学问的实践工作,既是基础,也是这一门学问的构成部分。

“学”,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实践工作的理论积淀。

文献工作本身就是文献学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献学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献学得到很大发展,出版了多部古典文献学著作: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982),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1982),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1994),

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校雠广义》,分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四编(1988-1998年版),对传统的文献学作了全面的总结。

现代文献学深受传统校雠学的影响:

如果仔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几部古典文献学著作,我们发现,这些著作一方面仍以目录、版本、校雠为重点(可谓尊重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内涵(可谓发展传统)。

学习文献学的意义:

对于一般治学者而言,文献学知识为我们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帮助我们了解文献、获取文献。

对于将来欲从事文献研究、整理与教学者来说,了解文献史,了解各类文献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用以指导顾问现整理研究的具体实践。

思考题:

1、谈谈“文献”一词的来源与变迁。

2、文献有哪些基本要素?

3、什么是文献学?

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新课内容一文献的产生与发展

文献产生过程:

生产劳动----文字产生----简单记录---复杂记事----文献积聚----文献整理----文件汇编----文献利用----文献研究

文献整理与汇编

上古时期三皇—三坟(山坟、气坟、形坟)

五帝—五典

八索(八卦之说)

九丘(九州之志)

《左传·

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赞左史倚相:

“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

文献整理一:

春秋战国时期

六经为代表《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传授、整理古代文化为己任。

“六经”经孔子整理以后成为定本。

文献整理二:

西汉末年

《汉书·

艺文志序》: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代表人物:

刘向、刘歆父子。

刘向的成就与贡献:

主要表现在校理群书与编著《别录》上。

刘歆的成就和贡献与其父相同,他的成就有二:

一是校注《左传》;

一是继承父业完成校理群书的工作,并编成《七略》。

《七略》:

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

《七录序》谓:

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文献整理三:

北宋时期

北宋整理古籍,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文献整理四:

明朝时期

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文治,诏令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

永乐五年定稿,定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正文22877卷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保存了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文献整理五:

清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

甲骨文简况:

发现时间:

1899或1900。

发现地点:

安阳殷墟。

时间跨度:

商朝武丁——帝辛(殷纣王)。

发现者:

王懿荣。

最早研究者:

王国维、罗振玉、刘鹗等。

所属学科:

甲骨学。

参考书: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历史地位:

现今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

早周甲骨:

周代上世纪70年代,陕西周原发现早周甲骨。

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集体编辑。

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

金文简况(钟鼎文):

最早青铜器:

禹铸九鼎

现存最早青铜器:

商朝青铜器

金文学

宋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清吴式芬《攈古录金文》

现在,金文著作很多

石刻简况: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

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

碣、摩崖、碑

石鼓文简况:

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诗的内容主要写秦国国君的游猎活动,所以也称为“猎碣”。

石鼓发现后,曾经多次辗转迁徙。

现原石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

1、汉代《熹平石经》7经;

2、三国《正始石经》2经;

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

使用时间:

先秦、两汉

出土文献:

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899以来,新疆塔里木河出土一万多木简。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侯马盟书”。

语言遗存:

简—竹片、牍—木片、杀青、罄竹难书、册、韦编三绝(牛皮绳)

迄今为止收入简牍数量最多、最具有权威性的巨帙,共收入甘肃省现内蒙古自治区出土并已发表公布的敦煌汉简、天水秦简、武威医药简、武威仪礼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等约二万多枚。

内容包括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人文信仰、地理疆域、历史史实、边郡生活、医药理论、古代礼仪、书牍文字等等,均是当时的实用文书、簿籍、档案和书典。

帛书简况:

产生时间:

大概在春秋时期

流行时间:

战国时期,竹帛并用,纸发明之前

主要出土文献:

194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20多种,十二万字的帛书。

《老子》、《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

新课内容三写本与雕版古籍

写本分类:

手稿本;

清稿本;

抄稿本;

影稿本;

抄本

写本文献:

古籍由写本、印本流传于世

最古的写本: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西晋元康六年(296年)写本佛经残卷以及《晋人田赋残笺》。

其次是敦煌写本

雕版印刷文献:

唐朝初年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传世最早的印刷品是太和二年(828)

五代印刷术很发达,主要印刷儒家经书、日历、佛经、道经等等。

宋印本已经很完美

明清形成几个书籍集散中心

新课内容四古籍分类

我国典籍分类概况

汉武帝征书—建立国家藏书制度;

汉成帝征集整理国家藏书

《七略》七大类:

辑略、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

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

魏文帝《中经》,西晋荀勖《晋中经簿》著录的甲乙丙丁四部。

我国古籍分类的两大系统

六分法: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的方法是六分法,具体体现在《七略》当中,它将所辑书目依照学术性质分类编目。

艺文志》保存并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即把图书分作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

每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

艺文志》之类例

六艺类9种:

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类10种:

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类5种:

为赋(屈原等)、赋(贾谊等)、赋(孙卿等)、杂赋、诗歌;

兵书类4种:

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类6种:

为天文、历数、五行、蓍龟、杂占、刑法;

方技类4种:

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分法:

四分法是我国古籍分类的基本方法。

《中经》雏形,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据此发展;

《隋书·

经籍志》确立经、史、子、集。

四分法的演变: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依据魏秘书郎郑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