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docx
《石河子大学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河子大学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河子大学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三种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在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只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
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6、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答: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括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其一,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四,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
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既肯定又否定,其斗争性和同一性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在量变的基础上引起质变,促成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
所以,没有对立统一就没有事物矛盾的转换,就没有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发展的主要范畴;发展的辨证原理。
9、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关系。
答: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由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
(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螺旋式前进和波浪式上升。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事物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否)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一个周期。
在第三个阶段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它的片面性,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点,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复,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方法论。
答:
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
1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定义。
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两者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客观性。
答: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1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答: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