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案教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学案教案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遇牧羊人种橡树心存善念
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幸福他人
牧羊人再逢绿树成片,养蜜蜂荒漠变
绿洲
最后荒地变绿洲
一次带给一万多人幸福
预习检测
一、字音字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ūn( )衣草 tān( )塌废xū( )
浇guà
n( )liè
()缝流()tǎng
干涸( )缝隙( )酬劳( )琢磨( )沉默寡言()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
(1)蓬
缝
戳
(2)戮
绕
(3)饶
娆
挠
侥
懒
(4)獭
濑
籁
簌
二、词语理解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
液体流动。
B.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
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
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溜达:
散步,闲走
乍看:
刚刚开始看
D.富饶:
物产多,财富多。
三、课文感知
5.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___的故事。
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得知“牧羊人”改“”为“”,除橡树外还种了“”“”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变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课堂速效达标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帖(tiě)心弦(xiá
n)看(kān)护妇深恶(wù
)痛绝
B.纤(xiān)细烙(1à
o)印卡(qiǎ)脖子参差(cī)不齐
C.调(dià
o)换酣(hān)睡畜(xù
)牧业刚劲(jì
ng)有力
D.哄(hōng)笑分(fēn)外超负荷(hè
)薄荷(bó
)
2.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_______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________
(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
(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像一只饥饿的野兽了出的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绿洲。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中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课内析读
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下面的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
6.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二、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
牧羊人不抽烟。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7.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
的性格特点。
8.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9.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______________。
植树的牧羊人 答案
1.薰坍墟灌裂淌
hé
xì
chó
uzuó
guǎ
篷pé
ng帐篷
(1)蓬pé
ng蓬勃
缝fè
ng裂缝 fé
ng 缝补
戳chuō戳穿
(2)
戮lù
杀戮
绕rà
o环绕
(3)饶rá
o富饶
娆rá
o妖娆
挠nà
o阻挠
侥jiǎo侥幸
懒lǎn懒惰
(4)獭tǎ水獭
濑là
i浅濑
籁là
i天籁
簌sù
簌簌落下
3.⑴坍塌 ⑵沉默寡言 ⑶刨根问底 ⑷不毛之地
4.D“乍看”是突然看到或猛然看到。
5.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荒凉 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牧羊 养蜂 山毛榉 白桦 充满生机 富饶
课堂速效达标
1.Dfēn应为fè
n;
bó
应为bò
2.⑴“康”应为“慷”⑵“蓬”应为“篷”“康”应为“慷”“铁锟”应为“铁棍”⑷“绿州”应为“绿洲”3.(3)是同类相比而不是比喻4.“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着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⒌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敬佩。
⒍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⑵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⒏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⒐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
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
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
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
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
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
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
种的树有:
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
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
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目标导学二:
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