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
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
你认识这些建筑吗?
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
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
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
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
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2、实验二:
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
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
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②思考:
(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
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
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
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
(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
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
实验观察:
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问题:
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
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小组讨论:
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
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
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第三课:
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
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
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
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
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
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
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
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
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
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
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第四课:
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砂纸、曲别针、硬卡纸。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
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
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
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
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二:
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
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
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
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
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
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
正常人靠什么阅读?
盲人靠什么阅读?
。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
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
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
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四)、探索延伸
课后用手触摸人民币的突起点,对照课文图表,认识人民币的盲文。
。
第五课:
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试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
正方形手帕、伞绳、重物、胶带、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
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活动过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
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
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①在两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上拴上不同的重物,从高处降落。
观察两个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②思考:
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同重物时,重物越重,下降越快?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响小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一些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
风的影响、伞绳的长短、降落伞的形状等。
2、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研究降落伞落的快与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着重要意义。
(四)探索延伸
降落伞的用处很多,看书图画,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第六课:
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做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家装履带的原因。
2、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铅笔、图钉、螺丝钉、小木板、橡皮、直尺、砝码、细沙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玩具小坦克,你还知道他的车轮吗?
是怎样的?
说一说。
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呢?
这与他那双铁脚板——履带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坦克的车轮外为什么加装履带”?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纸上扎孔
①、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
②、用削好的铅笔尖和未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
③、感觉一下,哪只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纸上扎出孔来?
④、思考问题:
两支铅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尖铅笔容易把孔扎好?
2、实验二:
手按图钉与螺丝钉
①分小组,放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讲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
②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
③思考问题:
图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
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说明什么?
。
3、实验三:
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①在沙盘上方好一层厚而干燥的细黄沙。
②在黄沙上放一个砝码,轻微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③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④小组讨论:
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
说说你的看法,可参考课文后的小资料。
思考:
两个沙盘实验,物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有什么不同?
你能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道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提示:
1、这与坦克那两幅宽宽的履带有关系。
2、履带要比车轮接触地面面积大很多,所以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而不被陷入泥土中。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四)、探索延伸
讨论:
1、骆驼善于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蹄子不容易陷进去?
2、书包带做的宽一些有什么好处?
3、滑雪板有什么作用?
第七课:
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的:
1、进行植物叶子的蒸腾现象和吸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
2、研究植物叶子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具有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透明大塑料袋、粉笔灰、白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植物多的地方空气质量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
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呢?
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
叶片的蒸腾现象:
①、将套有塑料袋的花盆移到桌上。
②、观察塑料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打开塑料袋,仔细观察塑料上的液体,判断液体是什么?
思考问题:
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袋子中植物叶片上是否也有水珠?
提示:
叶片会产生水珠,这种现象叫蒸腾。
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給空气补充水分,让空气变得湿润。
2、实验二:
植物叶片可以吸滞尘埃吗?
①、每组一盆绿色植物,将一张白纸套在植物茎上,另一张白纸平放在花盆上面。
②、将两包同样多的粉笔灰分别从两个花盆上方相同的高度撒下。
③、比较两张纸上粉笔灰的多少,观察纸上少的一部分粉笔灰落在哪里了?
④、思考问题:
职物的叶片是否有细致尘埃的作用呢?
室外的树叶是否也有这样的作用呢?
⑤、观察室外树叶的叶片。
用放大镜观察,是否有灰尘?
思考问题:
树叶上有灰尘吗?
谈谈你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感想。
。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说明植物的叶子可以使空气变得更湿润。
同时植物的叶子可以阻滞尘埃落下来,减少浮沉对空气的污染。
我们发现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可以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清洁。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如此往复,植物叶片能起到拦阻和吸附尘埃的作用。
是空气净化。
(四)探索延伸
1、观察家中的盆花,研究哪种植物起到吸尘增湿的作用大些?
2、在树林中散步,你有什么感觉?
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八课:
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参与实验,研究特殊情况下测量的技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
尼龙线绳、圆铅笔、直尺、三角板、硬币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测量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我们要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往往需要测量。
测量中,很多仪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测量任务,但有些测量,现有工具不能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做几个小实验,学习一些测量的技巧。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的技术准备
①、看书,判断左、中、右三种观察尺的方法哪种正确?
。
②、提示:
做每个实验都要思考一下,注意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每个实验都要多做几次。
1、实验一,借用线绳测量(测量铅笔杆的周长)
①、用尼龙线绕铅笔1圈,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用尼龙线绕铅笔5圈,在测量线的长度,将5圈的长度数除以5。
.
③、思考:
这两种方法哪个准确一些?
2、测量地图上一段河流的长度
①、可用尼龙线沿河流走向放好线,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思考:
这个方法能估量出这段河流的长度吗?
3、实验二,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两个三角板和一个直尺测量。
②、思考问题:
哪种方法准确一些?
4、实验三,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
用直尺测量一枚硬币好测量吗?
想一想,测量一摞硬币,再除以硬币的枚数,行不行?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好测量的情况下,只要多动脑筋,就会想出好方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第九课:
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气体和液体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气球、打气泵、吸管、喷嘴、皮筋、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宇宙飞船是靠什么力量飞向太空的?
喷气式飞机是靠什么力量飞向蓝天的?
气垫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面上遨游的?
我们现在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
气体的反冲作用
①、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
②、松开手指放飞气球。
③、观察气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
气球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到处乱窜,直到里面的空气放完?
是什么力量使气球到处乱窜?
2、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安装喷嘴,用皮筋捆紧。
②、用胶带将纸条粘在喷嘴上,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紧。
③、捏气球的手靠近地面,气球向上,喷嘴向下,把手松开,观察气球,有什么现象发生?
3、有轨道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把吸管穿在绳子上,把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物上,把绳子绷紧。
②、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
③、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
④、把气球拉到气球口方向的一端,松开手指,观察气球运动的状态。
⑤、思考:
气球是否会向气流喷出相反的方向飞去?
小结: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气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4、实验二,液体的反冲作用
①、将液体反冲实验器材准备好,用手提着大饮料瓶,下面放好接水盆。
②、向瓶内注水,
③、观察大饮料瓶的运动情况。
④、思考观察:
饮料瓶运动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气体的三个实验,证实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喷出的气体有反冲作用。
2、通过液体实验,证实了液体喷出时也有反冲作用。
3、人们常常利用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来为我们服务。
(四)探索延伸
1、宇宙飞船靠什么飞向天空?
2、气垫船靠什么力量浮在水面上飞快的前进?
第十课:
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植物的形态及结构的研究,探究其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
搜集书刊、报纸、图片、打印纸、尼龙搭扣、放大镜、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种种形态,人类借鉴植物的种种形态及结构,创造出许多发明。
(二)学习新课
1、阅读课文(王莲):
2、动手仿制王莲叶片
①、用打印纸剪成圆形。
②、将另一张纸按书中图示剪成长条(叶脉)。
③、用剩余的纸,剪成小纸条(横筋)
④、把叶脉和横筋安图所示粘好。
3、动手试一试,叶片的称重量。
实验观察:
人们利用王莲的结构,可以有哪些发明创造?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
你有什么看法?
4、牛蒡子
①、阅读课文了解牛蒡子。
②、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
③、仔细观察尼龙搭扣开合的工作原理。
④、实验观察:
尼龙搭扣还有哪些应用?
思考问题:
牛蒡子表面长满了无数小钩刺的作用是什么?
你还能举出几个有这样结构的实例吗?
(三)探索发现
在对王莲、牛蒡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状态和结构,给人类的发明提供了启示。
人类利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创造出许多性能优越的新技术,新发明。
(四)探索延伸
研究:
模仿植物的某种形态和结构,搞一些小发明。
如:
锯子的发明。
第十一课:
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信息的交流,研究缓冲现象的存在。
2、探讨一些事物应用缓冲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粉笔、报纸、塑料薄膜小降落伞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足球运动员见足球飞过来,不管从多远的地方飞过来,都用头去顶。
但是,对面飞来的是一块小砖头,他却不敢用头去顶,为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
粉笔的投放实验
①、站在地面上,手持一支粉笔,高举过头顶,松手使粉笔自然落下。
观察:
粉笔怎样?
什么原因造成粉笔断裂?
②、将粉笔用报纸包好,重复上面实验。
观察:
粉笔怎样?
为什么没断?
③、将粉笔绑在小降落伞上,从高处扔下。
观察:
粉笔怎样?
小结:
粉笔与地面没有直接碰撞,报纸起到了减缓冲力的作用;小降落伞起到了减小碰撞粉笔的力量。
2、实验二:
橡皮筋的作用。
①、用细线将重物悬挂在铁架台上。
②、在重物下方放一个有厚毛巾的托盘。
③、将重物举到一定高度,突然松手释放重物,拴重物的细线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
1、细线会被拉断码?
2、是不是重物下降时的冲力将细线拉断的?
④、将细线换成橡皮筋,再重复上面的实验。
⑤、试验中,认真观察重物上下运动的状态,了解橡皮筋的伸长、缩短与重物上下运动的关系。
思考:
橡皮筋的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一些物品能对运动物品起到缓冲作用。
缓冲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四)探索延伸
1、试着分析,球场上的草地对运动员有什么保护作用?
2、包装盒及包装盒内的填充物对所包装物品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课:
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验证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探讨死海不沉的秘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水杯、胶圈、曲别针、吸管、食盐、鸡蛋、水盆、烧杯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
(死海不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让鸡蛋扶起来
①、把鸡蛋放入清水杯中,鸡蛋沉入水底。
②、向水杯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动。
③、实验观察:
鸡蛋会怎样?
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鸡蛋浮起来了,这是不是说明盐水的浓度逐渐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在不断变大,当浮力大于鸡蛋的重量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2、是不是说明液体的浓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2、实验二,制作小浓度计
①、将吸管的一端折过来。
②、在吸管折处放两个曲别针,再用橡胶圈绕好。
③、在吸管上均匀的标好刻度。
④、将吸管浓度计放在水中调试,让它恰好竖立着浮在水中。
3、实验,
①、取两个玻璃杯,一个盛淡的食盐水,一个盛浓的食盐水。
②、先把小浓度计放在淡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③、再把小浓度计放到浓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是不是说明小浓度计可以测量液体的浓度?
4、实验三,检测食盐水的浓度
将课前制作好的三种不同浓度的食盐水放入三个杯中,用小浓度计监测,
实验观察:
通过实验,你能分辨出哪杯浓度高些?
哪杯浓度低些?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死海的秘密了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研究,我们证明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证明了盐水浓度越高,浮力越大的道理。
3、弄清了死海不死的秘密。
(四)探索延伸
读一读课后小知识,考虑:
装满货物的大轮船在大海中航行,要不要考虑含盐浓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