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过年的风俗习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傣族过年的风俗习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傣族过年的风俗习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维吾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
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克尔克孜,乌兹别克等突厥民族都庆祝这个传统的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
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
维吾尔族把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
诺鲁孜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更开始。
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装举行各种节日活动。
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
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里,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加上多种佐料(也加野生调味佐料)煮成稠粥,称作“克缺”或“冲克
缺”(
丰盛粥)
。
做这种饭时,不再宰牲畜。
从当天午时更起,维吾尔人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
到日落更以后,每户请客吃饭,男女老少分别跳舞和唱歌,尽兴表达对新春的欢悦之情。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
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藏历
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
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
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
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
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
一天。
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3年循环”,即头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然后再循环。
藏历新年的起始要从每年藏历的12月中旬开始算起。
过藏历新年是从藏历1
2月29日开始的。
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1日开始,15日结束,持续15天。
年·
神变节。
过年期间,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比长跑、打古朵、唱山歌、弹琴、跳舞、看藏戏等娱乐活动。
回族过年的习俗20XX年开斋节时间是7月18日(星期六)。
回族——开斋节时间:
伊斯兰教历十月初一
习俗: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
斋月最后一天看月,见月后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
清晨起来,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
香、馓子等富
有民族风味的
传统食品。
上
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
然后请阿訇为已故的亲人走坟,纪念亡人。
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盛装去串亲访友,互送油香,邻居们也相互拜贺。
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2、贴春联几个钱买几幅。
春联贴在门框上,意义:
一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一是祈求来年有个好用运程。
古时候,人们认为,鬼害怕桃木,为了防止鬼怪进门,人化相在门的两边各挂一块桃木板,上面分别刻上两位据说是专门监察鬼怪行为的神仙的像,称之为桃符,每年一换,以此来避邪报交。
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文才的国君孟赧。
孟莉是后蜀国的国君,一年除夕,他在桃符版上写下了两句对仗工党、含义吉祥的献岁词: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起的这两句贺岁词,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对联。
自此以后,中国人民的好诗之风便与春节的喜庆气氛融合在一起,文人学士们纷纷把题春联视为一大雅事,至宋代,便已经很流行。
据说到了明代,在朱元津的提倡之下,春联大盛,逐渐成为一种过年习俗,不管贫穷富裕,不管识不识字,人们都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
3、贴门神贴门神据说也是起源于挂桃符。
在唐代以忘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门神”。
每到春节,人们便会在大门上张贴二人画像,驱灾压邪。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每夜在寝宫之外都有鬼魁呼号。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情况后请求为太宗守门,从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稳。
篇二:
云南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中国春节地方习俗调查
摘要:
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是不同,中国的历史是个不间断的连续历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是广袤复杂的,中国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物种,食物,地形地貌,生产方式的区别,使得中国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
团圆:
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
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
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也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一.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也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通常是指晚辈向长者表达新年的祝愿,其中也包括向长辈叩头并问候日常生活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压岁钱也是如今春节拜年的一个内容,晚辈向长者表达祝愿后,长者对晚辈也予以同样的美好祝愿。
压岁钱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
三.年夜饭
春节过年,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
吃年夜饭,是一年中家家户户最热闹幸福的时候。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春节传统习俗,在不同的省份也有不同的春节习俗。
在河南,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也称之为“小年”。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
农
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
可春节气息最浓厚的还属我们的首都老北京了。
正如老舍先生笔下所写的《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尽管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二十三个省,欢庆春节的方式各有千秋,但是我们享受春节都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XX百科等.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习俗
苗族的过年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
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
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
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
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
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
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
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
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
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
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
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
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
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
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
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
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
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白族
云南省白族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