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5180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大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抗大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抗大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抗大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抗大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大心得体会.docx

《抗大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大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大心得体会.docx

抗大心得体会

抗大心得体会

  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黄艳艳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3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林业局举办的第3期延安精神学习班,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积淀深厚的延安精神。

  短短五天半的学习,跟随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精心安排的各项教学活动,我被这片革命圣地弥漫出来的肃穆与庄严所感染和吸引,不论是在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遗址零距离感受毛主席、周恩来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遵循中国革命的实际规律,艰难寻找中国革命的真理、摸索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毛泽东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与不易,还是身临其境听着教授们声情并茂讲授张思德、白求恩、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英雄事迹,深切体会着那时那地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革命信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坚持实事求是、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高尚人格与工作作风。

可以说,每次教学都是一部鲜活的教材,每堂讲授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我被无数次地感动着。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了解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

  入党前也学过党史,对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但是像这次这样到现场直接、系统、透彻直观的学习还是第一次。

  在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重要党史发生地现场,我们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的革命遗址。

从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运筹帷幄打江山的光辉历程中,深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真谛。

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点评历史、反思现实,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到胜利的历程,还系统地认识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党中央在这十三年间创造、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读史明志,进一步学习这一段历史,使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艰难曲折,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魅力所在。

  二、深刻认识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所谓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

  统。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站在窑洞前,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

我终于明白,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没有那么多国外援助,没有那么多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

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

这种追求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要充分认识延安精神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并且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延安精神”是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

  山精神等衍化而来,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

三,近距离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被领袖们的风采所折服。

  以前所学习、了解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是伟大而崇高的。

但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和现场参观,使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深有感触,他们生活在简陋的窑洞中,却胸怀天下安危、民族兴亡;他们面临着国民党、日寇的重重包围和打击,多少次被逼几乎走到绝境,但是他们从未丧失理想、信心,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准确掌控大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发挥集体的智慧,紧密联系群众,在重重艰难危险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是一个奇迹,此刻,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肃然起敬,只能感慨他们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重望,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参观途中一幕幕革命岁月的画面仿佛清晰的展现在眼前,再加上景慧老师的细致讲解,革命前辈们的故事便更有棱有角,他们为祖国人民创下丰功伟绩的岁月更值得我们去缅怀。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国人民彻底翻身,我们要世世代代感谢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里开篇写到: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他还说: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意识、牢记这个宗旨,永远保持这个意识,永葆党的本色。

我们党从小到大,吸引成千上万优秀儿女加入,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关键一条就是,党时刻牢记群众疾苦,想着人民的利益,人民爱戴共产党,因为党给人民带来了土地,带来了幸福。

像陕北农民李有源能唱出信天游的《东方红》,因他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久唱不衰;像张思德烈士那样,干什么都可以,不分职位高低;像大生产运动那样,减轻了人民负担;像陕甘宁边区政府那样,只见公仆不见官员,军民一家,官兵一样。

现如今像郭明义那样,心中想着大家,谁有困难帮助谁,是当代活雷锋。

这些都值得我学习。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同群众溶为一体,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五、把十八大精神和延安精神相结合,让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

  抗大的校风和传统

  任何知名大学或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大学,都有反映自己本质特征的校风和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是如此。

  一、延安抗大的校风

  1937年初,延安抗大建立不久,毛泽东就为之确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抗大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锻炼革命青年的熔炉。

抗大学员的主要有三条渠道:

一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的红军老干部,如罗荣桓、罗瑞卿、陈赓、谭政、王树声等,他们是我军的中流砥柱;二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他们是我党我军的一部分骨干力量;三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

而在知识青年中,广泛,主要有如下众多方面:

第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流亡学生,如东北大学电机系学生李东野等。

第二,北平、天津流亡学生,如北平大学彭友金、郭奇等。

袁世凯的外孙、清朝两广总督张人骏的孙子张象耆,因不甘忍受亡国奴的奇耻大辱,与封建家庭决裂,化名艾地,离开北平来到抗大二分校学习,后来加入共产党。

第三.来自其他地方的青年。

第四,文化界的进步青年,如电影演员吕班、田方,剧作家欧阳山尊,作曲家贺绿订、吕骥,文化人张平、汪洋等。

第五,母女相约、姐妹相约、夫妻相约来抗大,如革命烈士孙炳文(朱德好友)的夫人任锐和她的女儿孙维世(这是母女同学);陈赓的夫人傅涯和她的妹妹傅英、弟弟博桑(这是姐妹、姐弟同学);上海演剧队的文化人林寒流和他的妻子凌霞(这是夫妻同学)。

第六,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如东北军中有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思和张学良秘书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西北军中有冯玉祥将军的侄儿冯文华(后任抗大五分校教育长)、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赵寿山将军的儿子赵明德、儿媳罗兰;晋系傅作义将军的弟弟傅作良;国民党南京中央宪兵学校学员周湘帆和国民党中央军校教官黄烈等。

第七,爱国华侨,如福建集美中学华侨学生林有声、白刃等。

第八,赴海外学习的归国留学生,如

  翟默然、霍丁、杨宪吾、黄鼎等。

其中黄鼎乃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黄兴的儿子。

第九,外国的革命青年,如越南的洪水,朝鲜的任信虎(任过抗大五分校的教育长)、郑律成(谱写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等作品)、日本反战同盟的吉田太郎等人(多为战俘)

  抗大学员虽成分复杂,但由于理想相同,因而能够团结一致,使抗大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抗大的团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干群之间亲密无间。

抗大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副校长罗瑞卿既严肃又可亲,经常与大家在一起操练、打球、谈心,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罗头”。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是干部的贴心人,从不发脾气、训人,对人坚持耐心地说服教育,人们称他为“老妈妈”。

校领导从不搞特殊化,与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衣。

其次,教职学员之间情同手足。

再次,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相互学习。

“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是他们的愿望和目标。

第四,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

第五,军政、军民关系紧密、协调。

抗大不仅培养军队干部,而且经常根据实际需要短期培训地方干部,有时还组织工作队配合地方开展工作。

  战争环境下的抗大,虽然经常处于流动和变动之中,但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党中央为办好抗大,制定了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提出了具体的任务。

1938年,抗大领导又制定了《抗大组织条令》,进一步明确规定抗大的性质、任务以及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平时,抗大有严格的工作制度、生活制度,有一整套的思想工作方法,有严明的组织纪律。

全校教职学员都能按着这些规定办事。

就是在战时或迁移途中,广大干部和学员也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行军途中,各团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两周年的宣言、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这样做,虽然有此紧张,但大家赚到收获很大,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持久抗战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在抗大学习的不仅有平民后代,也有中央领导子女。

那些“高干”学员从不以出身好而傲视别人。

领导同志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严格要求。

1938年10月,朱德总司令利用参加六届三中全会的休息时间,到抗大第四期第四大队第十队看望学员。

在听取了指导员雷钦关于学员队情况的汇报之后,还顺便看望了在这个队

  学习的大儿子朱琦。

他把儿子带到雷钦面前,对雷钦说:

“你不要认为他是我朱老总的儿子,不敢管。

你这个指导员对他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要管的严格一些。

”雷钦向总司令汇报说:

“朱琦同志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请您放心!

”朱老总临走时,再三勉励儿子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好上前线。

  抗大领导对教职学员认真贯彻赏罚分明的原则,这也是抗大兴旺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

1938年4月,当时任抗大第一大队的政委的胡耀邦,在本大队发起了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的革命竞赛活动。

同年6月,教育长罗瑞卿把胡耀邦的经验推广到全校。

在整个抗大,队与队、班与班、人与人之间都展开了热烈的竞赛活动,提出了“向学习突击,向工作突击,向生活突击”,“为争取成为突击队员,突击模范班,突击模范队而斗争”的口号。

运动历时1个月,涌现出520名“突击队员”和一批模范单位,他们受到学校的奖励。

这次运动虽短,但对调动教职学员的积极性,推动整个教学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抗大的生活不仅是严肃的,也是生动活泼的,形成了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心情舒畅的局面。

当时的生活很艰苦,但大家愉快乐观,朝气蓬勃,体现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抗大的教职学员不仅认真工作和学习,而且坚持开展文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