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7.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
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20肺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1.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2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3.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4.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5.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
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6.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活动;
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9.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32.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
33.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
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5.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6.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37.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38.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40.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41.“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42.五脏化五液。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43.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4.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45.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46.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47.“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49.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0.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5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52.“脑为元神之府”。
53.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54.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55.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6.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57.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58.气的功能: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
②温煦与凉润作用;
③防御作用;
④固摄作用;
⑤中介作用。
59.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60.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61.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62.卫气的功能有三:
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63.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
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64.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65.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滋润和濡养作用;
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
③运输废物。
66.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67.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
①气能生血;
②气能行血;
③气能摄血;
④血为气母。
68.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
①气能生津;
②气能行津;
③气能摄津;
④津能生气;
⑤津能载气。
中诊
1.得神:
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
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
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
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主色:
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
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
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
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
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
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
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
后2/5为舌根部,候肾;
舌之两边候肝胆。
淡红舌:
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
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
主血行瘀滞
老舌:
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
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
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白苔:
主寒证、表证黄苔:
主热证、里证灰黑苔:
主寒极、热极
薄厚苔:
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金实不鸣:
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
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
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
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
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尿臊气(氨气味):
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
消渴病病人
大蒜味,有机磷中毒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但热不寒
恶寒:
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
畏寒:
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壮热:
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
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
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
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
湿温潮热:
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
阴虚潮热:
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
3.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4.寒热往来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
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根据头痛部位辨病在何经
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疼痛性质
胀痛:
痛有胀感,多有气滞引起,常有时发时止、气滞得缓的特点
刺痛:
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按,为淤血作痛的表现
冷痛:
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