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5120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供大家参考。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阅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

3.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可知该地区是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同。

第2题,甲图中P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该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第3题,甲图所示区域中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商品粮生产;山区适宜发展林业。

答案:

1.B2.D3.C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9~2019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9~2019年)》。

据此回答4~6题。

4.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一般选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基础好的地区。

答案:

A

5.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解析:

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在成都平原没有分布;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不能生长在渭河平原。

答案:

D

6.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唯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答案:

D

(2019盐城调研)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

解析:

属于变相区域定位题,解题关键是从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中的农作物入手,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是当地种植业中的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结合其特色养殖业有野猪、狍子、山鸡等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

答案:

B

8.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

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工程建设,而沼气池中的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D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读我国南方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调整前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A.商品率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B.作物品种单一,以小农经营为主

C.单产高,劳动生产率低

D.集约化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

该地农业结构调整前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其生产具有生产规模小、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和机械化水平低等特点。

答案:

BC

10.该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发生变化B.劳动力数量减少

C.农业科技水平提高D.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解析:

该地农业结构调整后,水稻种植业比重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答案:

AC

近年来,中国油脂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利用量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回答11~12题。

2019年数据装运成本元/吨产量千克/亩出油率生产成本元/吨

国产大豆75元11016%~17%1592

进口大豆25元17819%~22%美国1395巴西984.4

11.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的大豆种植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B.我国各平原区都不是最适宜大豆生产的地理区域

C.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

D.我国的交通运输较美国、巴西等国落后

解析: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大豆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量大,所以生产成本高,再加上产供销等方面管理环节太多,社会化程度低,所以导致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均高。

答案:

AC

12.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合理建议有()

A.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

B.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C.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

D.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解析:

结合上题我国大豆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国情,为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今后应适当控制大豆的进口,从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大豆品种、延长大豆生产链来增加收入促进发展。

答案:

BC

三、综合题(共36分)

13.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8N~45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19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千克/公顷)7500675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从自然条件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解析:

此题考查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

答题时,要善于将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有机整合,比较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答案:

(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气温高且多降水,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

(4)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14.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1:

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图例区域植被类型人口密度(人/km2)年降水量(mm)

农业植被200~400600~620

杂类草100~200

小灌丛、碱蓬1~50380~390

材料2:

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4分)

区域人口密度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A

B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6分)

(3)分析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B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

(2)题,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第(3)题,该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

答案:

(1)

区域人口密度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A大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B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以上就是小编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地理第一轮基础知识训练,希望大家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