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5057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3.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42种群的数量变化精品复习学案必修3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考目标定位】

1、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纲知识梳理】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

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

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

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

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

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内因:

(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外因:

(1)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

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点名师精解】

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

 

2、列表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

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3、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

“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3)应用:

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

【例1】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解析】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

c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b点蝗虫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增长速率还很低,应该从该点开始对害虫进行防治。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长。

【答案】D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2、假设:

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试管编号

A

B

C

管内

液体

培养液/mL

10

10

无菌水/mL

10

酵母液/mL

0.1

0.1

0.1

温度条件

28℃

5℃

28℃

3、设计实验(如右表)。

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5、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例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B

【感悟高考真题】

(2010·全国1高考)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

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

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2010·全国1高考)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

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

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2010·浙江高考)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答案】A

(2009·安徽高考)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答案】C

(2009·广东高考)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答案】B

【考点精题精练】

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3.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答案C

4.(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C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5.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

D.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答案D

6.(2010·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增长

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