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9850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文档格式.doc

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

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

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

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

看积雪辨别方向;

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

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

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

(1):

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

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

(2):

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

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

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

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

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

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

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

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

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

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

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习惯和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

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采用情景·

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à

自主探索,领悟算法à

巩固新知,应用新知à

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27÷

340÷

2240÷

8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

(设计意图:

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42÷

252÷

2

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

(1)请你估计一下42÷

2大约是多少?

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

(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

2你又是怎么想的?

(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

2=21

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2。

教学例2:

52÷

(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

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

表示多少?

接下去怎么写?

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

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

(2)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

3、引导概括总结:

从哪一位除起?

商怎样写?

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1、填一填。

2.辨一辨:

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赛一赛:

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用一用:

p21练习四第3题

“填一填”是一个模仿性的练习,“辨一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赛一赛”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