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数学基础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平台的标准比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适当降低,以代数、三角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降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降低推理和证明的难度,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了会用,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涵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以模块的形式设置课程内容,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贯彻“实用”和“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选择并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3.课程内容体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理念
课程内容设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课程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
4.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投入与产出、市场预测、股市交易、存贷利息、保险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倡导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加强直观性,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训练学生学会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数学软件和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6.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变化,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评价应当照顾学生的差异,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实行不同层次的命题方式,根据考核成绩确定学生获得的相应学分。
三、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时数
(一)基础知识(20——30课时)
1.实数概念。
要求理解(2——3课时)
2.实数运算。
要求掌握(2——3课时)
3.绝对值。
4.代数式(含整式、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
要求掌握(6——8课时)
5.方程与方程组(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列方程解应用题)。
要求掌握(6——9课时)
6.数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
要求掌握(2——4课时)
(二)函数与数列(50——54课时)
1.集合(8课时)
(1)集合的概念。
要求理解
(2)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要求掌握
2.不等式(8课时)
(1)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要求了解
(2)不等式的解集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解不等式组。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函数及其图象(14——16课时)
(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及图象。
(3)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4)分段函数。
(5)反函数。
选学内容,不作要求
(6)函数的应用。
4.指数与对数(10——12课时)
(1)指数与指数函数。
(2)对数与对数函数。
(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
5.数列(10课时)
(1)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4)数列的应用。
(三)三角函数(26-30课时)
1、角的概念及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
4、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5、三角函数的简化公式。
6、加法定理。
7、二倍角公式。
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9、简单的反三角函数。
10、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解三角形及其应用。
(四)向量与复数(12课时)
1、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3、数乘向量。
4、向量平行的条件。
5、复数的概念。
6、复平面。
7、向量的复数表示。
8、复数的加减运算。
9、复数的乘除运算。
(五)几何(36课时)
1、立体几何(10课时)
(1)棱柱、棱锥的体积与表面积。
(2)圆柱、圆锥的体积与表面积。
(3)球的体积与表面积。
2、平面解析几何(26课时)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直线方程(斜截式、点斜式、一般式)。
(3)曲线与方程。
(4)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图形。
(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图形。
(6)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图形。
(六)微积分初步(26课时)
1、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的概念。
2、极限的运算。
3、导数的概念。
4、导数的四则运算。
5、复合函数及其导数。
6、导数的应用。
7、微分。
8、不定积分的概念。
9、积分法及基本积分表。
10、定积分的概念及微积分基本公式。
11。
定积分的应用。
(七)统计初步(10——16课时)
1.统计的意义。
2.数据的收集。
3.统计基本知识。
4.计算器在统计中的应用。
5.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
(八)升大考试有关知识由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以上教学要求中:
了解:
表示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的应用。
理解:
表示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
表示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层次化设定教学内容的建议:
教学分层
初中基础知识
函数与数列模块
三角函数模块
向量与复数模块
几何模块
微积分初步模块
统计模块
升大考试有关内容
A类(数学基础较好,有继续升学要求的学生)
√
O
B类(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
理工类
×
财经类
C类(对数学要求较低的专业)
说明:
“√”为必学内容;
“O”为第一选学内容;
“×
”为第二选学内容。
其中;
A类:
目标定位在毕业后继续升学,对参加该类选学的学生,要求数学基础较好,有继续求学的意向和能力。
B类:
目标定位在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机电类专业、财经类专业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并有学好数学的意向。
C类:
目标定位在对数学基础要求较低的专业,如餐饮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人文类专业等,对该类的学生不要求有好的数学基础。
各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以上的教学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整合层次化的数学实施性教学大纲。
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