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
《母鸡(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鸡(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章开头、结尾的句子,男女生读。
2.引导质疑:
作者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不讨厌了?
3.默读课文并完成填空。
我一向讨厌母鸡。
讨厌它,讨厌它,讨厌它。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因为它,因为它,因为它。
二、品读课文,感悟母爱
1.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句引导。
这里要着重指导感悟的有四段文字,学生在回答时,不可能是按老师预设的顺序来说。
因此,我的课件设计了跳转按钮,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逐段呈现,先让学生读,再抓住重点词、句、段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教师小结:
对于这样勇敢、慈爱、无私的母亲,我们能讨厌它吗?
(学生回答)是的,不但不能,我们还应尊敬它。
所以,我们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教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多:
(一)扎扎实实地将有效朗读落到实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过去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
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再汇报交流,其间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在读中有所悟。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
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多种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引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
2、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
“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
”“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
”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
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哪里读得好?
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
“谁也想来展示一下?
”……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
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汇报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读第四段,有的读第五段,有的读文中关键句子,有的就找准一个词。
再如在课堂上,讲到“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我觉得母鸡很辛苦,是一位不怕辛苦的伟大母亲”,这是教师课前预设到的,另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说:
“我觉得母鸡不用这么辛苦,它可以先交给它们方法,再让它们自己练习,掌握方法。
”这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此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教师只充当儿童探究知识路程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
如果当时教师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
(三)注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
我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课件(配以音乐)呈现班上孩子和妈妈一起旅行、一起看书、一起做饭、一起逛公园等的照片,这些难忘的生活体验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感恩母爱的强烈共鸣。
尤其是最后的那段视频《背着妈妈去上学》,更是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因此,语文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曾经亲历的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远比教师空洞的讲解要形象的多,其教学效果也要好得多。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
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认真的思考,精彩的发言,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然而,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品读课文,感悟母爱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了相关句子,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此处的关键句段,关键词语,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学生汇报交流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阅读教学还应注重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在这一点上,教师有意识地去做了,如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圈点批注,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而,在接下来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对所画出的句子的口头感悟,而忽视了学生之前的个性化批注。
从而淡化了此处阅读教学教学方法的良好契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
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
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