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4882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力与智力结构》.docx

《智力与智力结构》

智力与智力结构

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

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智力的理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1.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

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也认为:

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

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

有人认为,智商在105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120-125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儿童认识的发展就是个体对环境适应的逐步完善和日益智慧化的过程。

这一类解释认为:

在一特定的环境中,智力高的人能很快地作出相应的反应,智力低的人则相反。

4.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综合

把智力看成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是各种基本认识能力的综合。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与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智力的定义反映了这种认识。

韦克斯勒认为:

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

朱智贤认为:

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抽象的概念,离开智力测验几乎无法了解智力的含义。

这是一种操作性的定义,对智力的内涵并没有作出规定。

例如,弗里曼(F.W.Freeman)指出,智力就是运用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东西。

希尔加德指出,智力是智力测验测定的结果。

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智力的这种观点应理解为: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二)智力结构的理论

智力究竟由几种因素构成的?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主张单因素,有人主张二因素,也有人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

了解这些理论,对于了解智力的本质,深化我们的认识都是必要的。

1.单因素论

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

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

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

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

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

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G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的。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包括七种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V)、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

瑟斯顿为此设计了智力测验来测量这七种因素,测验结果与他原来认为各种智力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的设想相反,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例如,计算能力与语词流畅相关为0.46,与语词理解相关为0.38,与记忆相关为0.18。

事实说明,各种智力因素并非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一般因素,这就与二因素论接近了。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个因素;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个因素。

把这3个变项组合起来,会得到4×5×6=120种不同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把这些构想设计成立方体模型,共有120个立体方块,每一立方块代表一种独特的智力因素,见图5-1。

1971年,吉尔福特将智力加工内容中图形分为视觉和听觉两部分,智力因素为180种。

1988年他又将智力活动过程中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

至此,将智力分解为180种元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当前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智力理论。

它对我们认识智力结构的复杂性,把握各智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对智力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都具有积极意义。

5.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E.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的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是按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G因素;其次是言语-教育能力和操作与机械能力两个大因素群;第三层是小因素群,如言语-教育能力又可分为言语因素、数量因素等;最后是特殊因素,相当于斯皮尔曼的S因素。

图5-1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图

其实,阜南的智力层次理论是在斯皮尔曼的G因素与S因素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是斯皮尔曼二因素论的深化。

6.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

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见图5-2。

图5-2流体智力和晶状智力的发展

7.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理论可分为三个分理论:

情境分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经验分理论,阐述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成分分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

其中,智力成分结构有三个层次,元成分是高级管理成分,其作用是实现控制过程,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计划、鉴别和决策;操作成分,其作用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加工操作,如编码、推断、提取、应用、存贮、反馈等;知识获得成分,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智力理论的代表之一,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因素分析方法,为今后的智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差异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青少年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

所谓量的差异,有两种情况:

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所谓质的差异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当然,智力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量的方面,但质的方面较突出一些,因此我们不妨算为质的差异。

(一)水平差异

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智商(IQ)值来表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在同龄人口中,人们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的智力高有的则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一个智力水平不断增长到稳定最后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而且不同的智力因素,其发展的速度也很不相同。

1.同龄人口中智力的分布

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常态分布:

两头小,中间大。

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极少数,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绝大多数。

下图表示在同龄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一个常态曲线。

图5-3WAIS智商分配曲线

标准的常态分布曲线是两侧完全对称,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智力分布曲线的两侧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智力低的一端范围较大,即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

这是因为人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

但是,智力是可以变化的。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天才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培养;而与生物工程相关的脑科学的开发将使白痴在人类中逐渐消失。

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表5-1是按韦克斯勒智力分类,各智力水平类型及人类分布情况。

表5-1WAIS智商分类

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一般说来,出生后的前五年智力发展最迅速,5-12岁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增长,12-20岁智力缓慢上升,到20岁左右智力达到高峰,这一高峰期一直持续到34岁左右。

然后直到60岁,智力缓慢下降,60岁以后,智力下降迅速。

当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结果:

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势。

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发展的速度、高峰期范围、衰退时间方面都不相同。

迈尔斯(W.R.Miles)等人研究发现:

知觉能力发展最早,在10岁就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到17岁,从23岁便开始衰退;记忆力发展次之,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从40岁开始衰退;再次是动作和反应速度,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29岁,也是从40岁开始衰退;最后是思维能力,在14岁左右达到高峰期的为72%,有的18岁达到高峰期,持续到49岁,从60岁以后开始衰退。

智力何时出现衰退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不同,还取决于个体的状况。

一般说来,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且停止较早,智力高的人发展速度快,停止的年龄也较晚。

通常身体健康、勤于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会衰退较慢。

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才会迅速衰退。

(二)表现早晚差异

人的智力表现早晚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这叫“人才早熟”或能力的早期表现。

但也有人智力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

”一般说来,智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1.早期表现

古今中外,人才早慧、智力早熟的神童举不胜举。

唐代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赋诗,13岁时写成不朽名篇《腾王阁序》。

白居易6个月就识“之”字和“天”字,6岁显诗才,9岁通声律,年纪很轻就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

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能朗诵诗歌,8岁时已经能用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书写。

我国当代超常儿童姚思,2岁时识汉字1200个,测试智商为243。

湖南神童刘俊杰,4岁识字2500多个,破格上了小学三年级,199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