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8510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主讲经济史课程的教授大概是经济学家勒瓦瑟教授(1828—1911)。

世界上第一本使用“经济史”命名的书籍是1877年出版的《论德国经济史的资料来源》。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的经济史专著是1889年出版的《德国经济史》。

“经济史”于18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成为一门大学学科。

经济史学在英国最初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历史学院的一门学科,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

它的第一、第二代学者中,多数是历史学家,只有个别的经济学家。

在1930年代以前,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流行以后,经济学理论成了英国经济史学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依据。

美国的经济史学虽然也是在1890年代成为一门大学课程,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大学行政制度的各异,经济史学在美国大学主要是经济学系的课程,几乎成为不忘历史价值的经济学家的专有领域

(一)中国经济史的学科溯源

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几千年经济史料积累和近现代经济理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的史学传统,这就为今人积累了无数可资利用和研究的经济史资料。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率先运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这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

(拟写的《中国生计小史)、1904年《中国国债史》)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

原始农业概念解析:

原始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直接从地球表面取得少量天然衣食资源的简单再生产方式或低级经济活动。

根据考古发现和民族学材料,原始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在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上主要采用石、木砍伐型农具,实行刀耕火种、粗放经营的撂荒耕作制,在农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采猎业为辅。

原始定耕农业和迁徙农业采撷、渔猎经济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1)中国的原始农业是旧石器时代绵延数百万年的掠夺性、攫取性的经济形态——原始渔猎经济发展演进而来的。

2)中国原始农业源头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

3)最初的种植业生产是人类复制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不做任何的施肥和田间管到成熟时摘取,这是最原始的。

4)最初的畜牧业是人类在长期涉猎历史中掌握了某些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幼仔捕捉豢养起来的经济活动或行为。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经济形态都是原始渔猎经济。

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刀耕迁徙农业(距今7000多年)。

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种植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标志:

石制农耕工具;

“刀耕火种”和“生荒耕作(种一年后即抛荒二十年以上)”为主的耕作方式。

2)原始锄耕半定居农业(距今6000多年)。

标志:

农具的种类增加,石制农具制作更加精致实用,劳动效率提高。

农田整治,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以及田间管理和保护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耕作制度由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3)原始犁耕定居农业(距今5000-4000年)。

石制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晚期还出现了石犁、耘田器。

耕作制度进入熟荒耕作(连种几年土地再抛荒几年)时期。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往北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人工饲养。

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多元交汇”(李根蟠语)的原始农业格局。

三、原始定耕农业和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的关

原始定耕农业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源泉。

职业层面:

早期农业耕作者——农奴(或奴隶)——农民

经济政策和经济观念层面:

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民以食为天/安土重迁——文化传统——民族性格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王有制、井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屯田制、水佃制、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国王分封等级土地所有制:

天子——诸侯、臣属——大夫——授田给农人耕种;

井田制(只是一种土地使用权制度):

“方里而井,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百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没落、诸侯国混战、铁犁牛耕农技的出现、贵族私田膨胀、诸侯国的经济改革所产生的“合力”是中国传统农地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根源。

春秋:

齐国“相地衰征,案田而税”;

晋国“作爰田”;

鲁国“初税亩”。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中国传统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农地的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

所有权制度主要包括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使用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从依附农租佃制向分成契约、定额契约租佃制的演变,由此体现出来的地租剥削关系则经历了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的演变。

地主土地所有制(四个阶段)

战国秦汉: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初步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

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在土地问题上,太平天国颁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平均分配土地。

规定按人口分配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公有制。

但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并未得到实行。

原因:

一是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现实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当时正在打仗,不可能去做这种平分土地的工作

国民党的土地改革:

第—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了在中国22年的统治。

在这个期间,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并通过了一些法令。

但是,他们除了在个别地方搞过一点改革和减租外,—般来说并没有实行。

一、浙江等省的减租减息1926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中央与各省党部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即“二五减租”的决定。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没有放弃减租的主张。

1928年,国民政府曾制定《田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交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40%”。

二、30年代前期国民党的土地法令

从1928年起,国民党开始酝酿制定土地法。

2月,胡汉民,林森根据孙中山平均地权与地尽其利学说,拟出土地法9项原则,提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第169次会议。

12月,这9项原则经政治会议通过,交立法院起草土地法。

立法院即于1929年2月推定吴尚鹰等5位委员着手起草。

这部《土地法》至1930年6月初由立法院通过,同月30日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这部《土地法》共5编31章397条,“可以说它是世界各国土地法中最冗繁的一部”。

其5编的内容分别为总则、土地登记、土地使用、土地税、土地征收,绝大部分条文是关于土地行政法规和土地税征收的财政法规

三、江苏、山西等地的土地政策

国民党在30年代前期搞的所谓“土地改革”,主要有陈果夫在江苏的“地籍整理”、阎锡山在山西的“土地村公有”、浙江平湖的地政实验等。

2、阎锡山在山西实行的“土地村公有”。

所谓“土地村公有”,完全是阎锡山为了抵制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影响,稳定其军心民心而提出来的。

3、浙江平湖的地政实验。

平湖的地政实验不过只搞了—下地籍整理和规定地价而已。

四、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法令

五、湖北、龙岩的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

六抗战后国民党的土地法令

夏商周的农业耕作方式、青铜制造业、工商业政策、商业活动。

.传统农业在先秦三代的萌芽(即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500多年的青铜时代)

v农业生产工具系列化(木耒、木耜和石刀、石斧、石铲、铜制农具)。

v农田水利比较发达(遂沟洫浍制)

v生产技术不断改良(垄作制、协田——藕耕、田间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

v耕作方式进化为轮荒耕作制(即定期轮换休耕制(如周代的三田制)。

v今天的农作物品种当时大都齐备(“百谷百果”)

v历法、农时和农业气象等农学理论开始出现。

v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首要和主导部门,重农思想日益流行。

(1)农业耕作区域在黄河和长江领域不断扩大。

(2)周代先祖弃因善于农耕而被周人尊为农神。

(3)《诗经》和《尚书》中有大量关于农业农事的诗篇、文章。

(4)三代王室都重视农业活动,特别是周王室每年都要举行“藉田”礼。

(5)三代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v三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但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1)夏商时期,畜牧业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重要部门。

(2)周代的畜牧业仍有发展,但在中原地区已开始萎缩,并向家庭饲养业过渡,最终形成了饲养业依赖于种植业的格局。

青铜制造业(主要手工业部门)

(出现在夏朝,商朝时期青铜技术精湛先进,如: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趋生活化)

⑴(目的)原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

⑵特点:

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

技术先进;

品种多,数量大产品质量高

②玉器加工和纺织业:

③陶瓷业④制漆业:

商业、

夏朝为巩固统治,大禹曾开九道来发展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规模,为后来商朝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已经有了扩大规模的几条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这使商朝人的经商与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商朝人善于经商,商朝为经商专门设立了“九市”作为经商场所。

后来,我国将做买卖的人,通称为“商人”,当与之有关。

西周初年的周公曾对商朝的商业有个评估:

商朝遗民“牵牛车远服贾”“奔走”从商,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

古书亦称: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反映了商朝商业等活动十分繁盛

周朝有效的继承了商朝的商业思想,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交通与商业。

周人对商业的认识较深刻,对自然规律与商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探索,并有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思想。

由于周朝统治者重视商业,境内商业活动频繁,促进了西周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西周后来的封帮建国,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日趋活跃,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

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