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docx
《南京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
南京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
第一部分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
学校教学管理包括教与学两部分,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借助教与学过程管理来实现。
因此,构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研究过程管理的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教师教学常规
教师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
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实验、考试(测验)、教学研究等。
1.备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通过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明确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国家教育目标、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教学目标,制定每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思路及其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新学期学科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时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定位合理。
(2)资源开发充分
要根据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合理计划并发挥图书馆(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
要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教材钻研透彻
深人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课文)和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注意补了解所教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各有所得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5)教法合理有效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系,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实现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有效学习。
(6)过程设计缜密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课堂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对情景、例题、基本训练题、演示实验、教具使用、提问内容、板书设计、布置作业都要周密思考,注意层次、坡度、密度、难度,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形成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7)教案规范完整
教案内容一般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反馈,作业布置,教学后记(随笔)等。
每节课、每种课型均应有完整的教案。
青年教师应备详细教案,重在规范;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应有教案,重在创新。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必需的教学艺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适应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使课堂教学目标明、“双基”实、过程优、方法好、效果显著。
(1)教学目标明确
每节课都应有清晰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准确
教学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善于挖掘思想方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度适当。
(3)教学方法科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通过教案或学案的使用,有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做到讲有中心,练有目的,分析透彻,注重实效。
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4)信息反馈及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5)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
要严格按学校课表上课,不得擅自调课、停课,不得擅自推销教辅资料,准时上下课,并举行必要的仪式;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6)教学艺术精当
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实验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
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掌握技能的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有利于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
(1)作业设计精心
作业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倡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课外作业。
(2)作业布置适当
作业布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精选作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对完成作业的形式、时间和书写要有明确要求。
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
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批改反馈及时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重在找出作业中的问题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和学的要求。
作业要统一批改等第,正确使用各种批阅符号,注明批改日期,以及作业订正的要求。
可采用标明正误、加注批语和评语、集中讲评等形式反馈给学生,作业本应在下次作业前处理好发给学生,不得几次作业作一次处理。
批改作业后,应区别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提供平行性矫正的作业或指导学生总结经验,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提倡教师“面批精批”,提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学生夯实基础和拓展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课外辅导要注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
(1)规范辅导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强化分类推进
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
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和培养,借助课外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的条件,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性知识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改善学习效果。
(3)重视个别辅导
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帮助,尤其要注意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要多给其一些读书、思考、答问、演练的机会,教会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实验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验证所学的理论,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必备的技能技巧。
同时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研究性学习的品质的养成起着重大作用。
实验要做到精心准备,科学演示,手脑并用,总结方法,注重实效。
(1)科学安排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学前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准备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工具等,保证实验教学安排合理,科学有效。
(2)课前研究实验
教师课前要关注实验和教学的关系,精心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并在上课前对实验进行试做,熟悉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3)课堂落实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实验和分组实验。
实验以2人一组为宜,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单人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开发探究实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场所和时间,提供学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提倡教师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提倡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科学活动。
(5)完成实验评价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目的。
教师要布置实验必需的作业,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认真批阅和评价。
6.考试(测验)
考试(测验)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教学测评要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评价多样,方法合理。
(1)科学组织考试
要按照学科特点和有关规定组织考试,明确考试目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
要严格检测的过程管理,加强平时的检查和提问。
按要求参与市、区组织的调研性检测或学业考试。
提倡为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而组织的随堂测试。
(2)改进考评方法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
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认真进行命题
命题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发展性。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
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应多样,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题、怪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
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4)严格监考要求
期中、期末考试时,监考教师考前15分钟领取试卷,考前5分钟进考场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开考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