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6758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理解: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分析:

(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方法点津】: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五、【课文导语】: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盼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第十一课时)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课堂探究:

(1)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2)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同时,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尤其明显。

例: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

各学派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材运用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15名言)

恩格斯指出:

“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这说明()

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答案:

B

解析:

A、C项与题意无关;面对一定社会生活诸多内容,既可能正确反映,也可能错误反映,D项说法片面。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民,使鞭鬻襻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哲学是问:

什么是真实的?

而不是问:

什么是有效的?

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也就是说,哲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哲学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

◇课堂练习: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缘由,都是正确的,所以选D。

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以恩格斯“名言”和“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17名言)恩格斯指出: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

政治崩溃的前导。

”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答案:

C

解析:

A项“决定”将哲学作用绝对化,错误;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既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关键在于其是否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B项片面;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D项逻辑混乱。

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演奏第一提琴。

◇课堂探究:

(1)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2)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

(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的作品和思想无不称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灵,反对来世和禁欲,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生活。

人文主义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古时期的宗教束缚。

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们既是唯物论者,又是战斗的无神论者。

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例: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

他们甘冒身陷囹圄、逃亡异国的危险,不惜遭受种种苦难,给宗教力量和世上的王权以沉重打击。

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

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课堂练习:

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

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

A

解析: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巨大,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达到顶峰”说法否认了认识的发展性;哲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非奠定物质基础,B、C、D项均错误。

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例: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

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精神哲学》等,它们都为着一个主旨,即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以恩格斯“名言”和“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17名言)恩格斯指出: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答案:

C

解析:

A项“决定”将哲学作用绝对化,错误;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既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关键在于其是否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B项片面;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D项逻辑混乱。

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

(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

漫画:

你敢吗?

(略)

◇探究提示: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

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

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

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

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

(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

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

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

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

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

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

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是()

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A.量体裁衣B因材施教c.积劳成疾D_居安思危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

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

因此,此题选B。

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

(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

(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

(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

(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

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

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68)《老子·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

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