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6743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3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粤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第一课时,我采用了朗读式的教学法,通过充分的朗读来读出作者的感情;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由老师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压缩出相关的教学重点,学生再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再由老师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虽然有学生的参与,但这对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素质并没有帮助。

因此,笔者尝试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来慢慢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打破传统教法,并没有采用先介绍作者,接着简介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最后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这样全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而是先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作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充当一回“小老师”,老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充当导演掌控全局,在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问题提得有水平,以确保课堂效率而不是哗众取宠。

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再由老师解决,当老师也解决不了时,师生间再共同探究,营造了师生间的平等合作氛围,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

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电脑课件同步展示画面)(2分钟)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美的画面总是叫人怦然心动,而美的文章更是叫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提问: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感情思路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课文朗读(2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一两个学生朗读第1段和第4段;

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评价;

老师补充、归纳:

朗读时除了要字正腔圆,不能结结巴巴外,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要想读得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来充分展现他的感情基调:

(屏幕投影)

不静暂时的宁静再次的不静

不宁静部分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显得缓慢,而宁静部分则应读得比较轻快,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语调、语速,要有抑扬顿挫感。

老师范读第一段、第四段,并讲解相关注意点,然后再抽几个学生朗读,来巩固朗读效果。

四、老师小结:

对教学要点进行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四、五、六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

一、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分钟)

二、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自然段。

(3分钟)

三、自主、合作、探究(18分钟)

A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尝试让其他学生自己解决,若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本人给予解答,老师认为需要加以补充的再介入。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如下:

(屏幕投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作者为什么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第三段中,作者说: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第七段中,“采莲人不用说很多”是否有歧义?

第五段开头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认为描写月光用泻字好像不太好,改为照字才比较好,老师、同学们,你们赞同我的意见吗?

为什么作者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为什么作者要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我认为用歌声比喻清香不太合适,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理由?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

作者在前面都是写荷塘,为什么在最后几段却写起了《采莲赋》、《西洲曲》?

这几段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B对于前面9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给出恰当的解释,而对于后面三个问题,因为有些问题比较难,而且是课文的关键之处,所以由老师补充归纳:

(5分钟)

1、让学生找出清香与歌声两者相似之处;

2、介绍通感的概念,以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投影)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手法能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

3、举例(投影)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钱钟书《围城》: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  (视觉转为听觉)

4、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似的例句,并进行欣赏。

 

 (加黑部分投影)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是创造性阅读。

1、(投影)提问:

《采莲赋》、《西洲曲》里所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当时作者心情是怎样的?

3、引导、归纳:

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乐景写哀情,来反衬作者当时心情的沉重、郁闷。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10分钟)

教师引导:

(屏幕投影)作者心情郁闷才想到去荷塘散步,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荷塘,去别的地方可以吗?

为什么?

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明白到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景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象——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又如我们熟悉的莲花代表着“出于淤泥而不染”,菊花、梅花象征高洁,芭蕉代表着伤感等。

2、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家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荷塘、月色二者共同点是什么?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4、老师总结:

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

出于淤泥而不染!

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

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四、教师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

根据文章第4、5、6段,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风起》三合一精品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3.探求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品味赏析文章的优美语言,鉴赏作者描写荷塘风起的优美意境。

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

聚焦重点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探求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荷塘风起》是台湾著名散文家颜元叔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学习本文的最好的方法是大量诵读。

教师应以自己高水平的诵读带动指导学生熟读全文,并对文中优美的语段要求背诵,摘抄其中精美的语句,在文学熏陶和语言积累方面多下功夫。

2.关于“荷塘”的诗文名篇特多,学习本文也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

找出一些写荷塘或者写荷花的优美诗文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鉴赏,在鉴赏中提高能力。

3.本文在抒情手法上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议教师在教授本文时可让学生模仿这种手法,写一篇山水散文。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澹澹()劲韧()蓓蕾()无暇()

深黛()芜秽()馨香()鸮()

停刹()颠簸()

 

2.辨字形

澹(dàn)巅(diān)藕(ǒu)

蟾(chán)颠(diān)偶(ǒu)

瞻(zhān)媾(gòu)

 

3.释词义

澹澹:

安静。

婉顺:

柔和温顺。

鸮:

鸱鸮。

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

猫头鹰等都属于鸱鸮科。

4.辨析词语

表明:

表示清楚。

标明:

特意用文字或符号等把某事物直接标出来。

例:

(1)一般药品都应在外包装上用途、用量、用法等。

(2)这件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轻率:

说话做事随便,未经过慎重考虑。

草率:

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例:

(3)工作中千万不能从事。

(4)这种说法太。

 

5.名句名段

对称均匀的花瓣,平敷在空气里,高踞荷秆顶,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

好个少妇般的一朵生命!

——(颜元叔《荷塘风起》)

6.文学常识

颜元叔,台湾当代散文作家。

著有散文集等。

 

7.认识作者

颜元叔(1933—),台湾作家,文艺理论家。

湖南茶陵人。

1952年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入美国马骨打大学主攻英美文学,获硕士学位,再获威斯康星州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北密歇根大学任教。

1963年回台,任教于台大外文系,后升任系主任、教授,并任正中书局总编辑。

讲授“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批评”“比较诗歌”等课程。

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学会议。

在理论上推崇西方现代派,对乡土文学多持批评态度。

有散文集《人间烟火》《平庸的梦》《时神漠漠》,论著《谈民族文学》《文学的玄思》及译著《西译文学批评史》等多种。

8.熟悉背景

这是一篇走进自然、关爱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相关背景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许多曾经给人以精神的慰藉的灵魂栖息地被无情破坏,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作者借眼前的荷塘呼吁人们关心自然,保护自然。

同时也表露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不屈的追求。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作者20年后旧地重游,又见荷塘。

抵挡不住荷塘馨香的诱惑,重游荷塘,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含蓄凝练地表露了作者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

同时也对植物园的生存环境、荷塘的审美环境遭到破坏,而感到惋惜、忧虑、愤怒,同时抒写了自己的期盼。

2.分析结构

 

3.重点详解

(1)本文的主旨是在赞美荷花的婀娜动人之美,表现荷花所受的摧残,还是另有深意?

提示:

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对全文的主旨的把握。

要求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再分析整合,深层探究,把握作者的立意所在。

本文前半部分赞美了荷花的婀娜动人之美,但这并非目的,而是与下文所写的荷花所受的摧残形成对比,以此来表现美和以荷花荷塘为代表的自然被破坏的现实,即人与自然的冲突——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爱荷人”保护能给我们的生命以振奋,意兴以飞扬的精神家园——自然。

(2)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荷花的?

提示:

这个问题要求对文章的主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文章以荷花为描写的主体,描写了荷花的动人之美、生命力的顽强和遭受的摧残,借以抒发喜爱赞美之情,表达深深的忧思,发出强烈的呼吁。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荷花之美的?

提示:

这个问题要求对有关描写荷花之美内容的层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概括。

课文第2段主要写了荷花的香,第3段主要写了荷花的色,第4段主要写了荷花的形。

(4)课文在描写荷花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提示:

这个问题是对文中所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此处只要能从表现手法和修辞两个方面来把握就可以了。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如风起和风停时的荷花的描写)和对比手法(把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荷塘进行对比描写)。

在修辞上,主要运用了比喻(如“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层的都市人生”,“好个少妇般的一朵生命”)和拟人(如荷叶“依旧摊开胸怀,承受着天、云、雨、露和微风”,“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

这些表达技巧的运用,写出了荷花的婀娜动人之美和所遭受的摧残。

4.难点突破

怎样把握这篇散文的美?

作者为什么说“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

提示:

台湾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散文学作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素享盛名。

状荷塘风起的静谧美,堪称绝致;抒写自我感觉,酣畅而缜密。

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熔为一炉,第二段把荷池、荷香与“我”三者浑成一体,形成一个令人生命振奋、意兴飞扬的荷塘世界,作者兴致勃勃地“逼近水池”“弯屈膝盖”,积极地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为伍,含蓄而凝炼地表露了自己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在众浊之中见清澈”的风邈。

第三段展现“荷塘风起”的具体画面。

作者以传神的彩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实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

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风事集于一体并在同时间里展现,使“荷塘风起”这一大的美境如在眼前。

要理解“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这句话,就必须先搞清楚它的具体语境——反观文章的第1段的内部层次,即先写二十年时间的变迁,再写荷池从西风里的衰谢、冬天里的萧荡,到春天里的生气以及荷花由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的不变的轮回;然后再搞清楚它在本段中的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而这还没有落实“似乎”这个关键词。

事实上,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了二十年荷池令人心痛的变化——池中的小岛“如今是丛生杂草,望之顿生芜秽之感”,“历史博物馆”已“把荷塘给镇住了”,并“把视线堵塞了,远景无法伸延,荷塘似乎肤浅多了”,“荷塘显得局促狭小”,“大量水泥滑入水中,把莲藕给封杀了”,使得“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植物园周围的“噪音碾压着花叶”,“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植物园在“挣扎”,荷塘在“挣扎”。

荷池和荷花在遭受摧残,在萎缩巨变!

荷池不变之中有巨变,所以作者在“只有荷池未变”前加一修饰词“似乎”,来准确地传达这一层意思,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显示了作者的机巧。

5.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注重主、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应”,善于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来暗示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善于借助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首先,作者把“荷塘”与“风起”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创造出一个冰清剔透的“第二自然”。

其次,作者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精妙的思想、浓烈的情绪,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

既通过自然形象的描绘,将其蕴藏在作品中,而又不把话说完,令读者一览无余。

围绕“荷塘”,作者采取了移步定点的写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塘的静谧之美、动态之美。

荷香、荷叶、荷花在作者笔下无不变成了冰清剔透的“第二自然”——人化的荷塘妙境,曲折含蓄而凝练地表露了作者微妙的高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在众浊中见清澈的风貌以及执意与荷为伍的人格追求。

“荷塘风起”,阳光、微风、荷叶与人,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固然让人赞叹、钦敬、追慕,但社会之风也起于荷塘之上,则只能使荷塘的美变得美中不足,让人感到惋惜、忧虑、愤怒。

作者没有脱离生活,去作田园牧歌式的赞美,而是凭知识与良心去丈量现实,去描写生活,去抒写时代的忧思,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也是这篇文章区别于一般写景文字、游记的审美价值所在。

多维链接

1.散文的景与情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散文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古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说法,讲的是文学的抒情性。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能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情感源于现实,更寄托于现实。

抒情话语和普通话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抒情话语强调话语的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因此,在对抒情性文学作品(散文)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声音层、画面层和情感经验层——逐步入手。

其中,最为普遍的最为重要的是“画面——情感经验”层,即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散文的一个普遍手法,“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里说的是诗(文)画相通的规律。

然而,散文中的景,绝不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

正如王夫之所说的: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所谓寓意,就是融情于景,散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能产生出“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而,我们在散文鉴赏时,必须从作品里“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的“情”。

对于“景”和“情”,都不可作孤立的片面理解。

同样,在我们的散文写作中,也必须注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有机地融合于笔端之“景”,而不可单纯写景或空洞抒情。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抒情作者抒情写意时的特别用语方式。

常见的修辞方式有:

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等等。

掌握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于散文鉴赏和散文写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怎样借景抒情

抒情的文章以情感的抒发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根据作者抒情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抒情的文字可以是结构比较完整的一篇作品,也可以是单纯一个片段的文字。

在这里只来探讨一下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方面的写作技巧。

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它的特点: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描写景物,而不仅仅是景物;抒发感情,而不直接写感情。

这样,文章含而不露,蕴而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写景是为了抒情,决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好的景物描写应如清末的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那么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

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得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

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倾注的情感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

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

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特别是片段描写,字少意丰,更应该注意做到惜字如金、字字点题、句句显意。

最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片段描写的文字虽“体积”小,但“技术”含量高,恰当的表达技巧正是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一把“锋刀”。

为了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在观察景物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这样一方面丰富景物的刻画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使读者更有味地去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份情感。

此外,还应注意加强作者个人的主观修养。

因为作者所描摹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景观,而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情感之景,尽管文字片段篇幅小,但作者个人的气质也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在其中,这也会影响到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表达效果。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

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

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阐释:

这句话写出了荷塘生存的现状,也表达了作者的希望荷塘继续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

“挣扎”一词,准确地表现了目前荷塘生存的艰难,暗示了植物园和荷塘日益受到的“戕害”,将荷塘拟人化。

“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这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是作者面对能给自己心灵以安慰的荷塘发出的祷告。

因为这片荷塘是自己心灵的栖息地,是不可割舍,也无法割舍的“圣地”。

联想引申: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荷塘”,我们期盼着它永存,希望它一天天美好。

这“荷塘”也许就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也许就是一种情感或希望。

[独抒己见]

一只苍蝇撞进了一张蜘蛛网中,它立即猛烈地挣扎,可是坚韧的丝网紧紧地粘黏住了它,它只好慢慢地停止了挣扎。

这时,远处的蜘蛛发现了它的美餐,慢慢地向苍蝇靠近。

10厘米,5厘米,马上就要……突然,苍蝇再次奋力地鼓动着自己的双翼,扭动着自己的身体,整张蜘蛛网在它的挣扎中战栗起来,蜘蛛只好停了下来。

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苍蝇的挣扎渐渐地缓慢下来。

蜘蛛这时也已靠近了苍蝇,苍蝇的挣扎似乎已经是徒劳,但是它仍奋力地扭动着身体,鼓动着双翼,不停地用尽全身每一份力量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它在拖延时间,希望奇迹能够出现。

果然,在蜘蛛马上就要吞食苍蝇的时候,在苍蝇挣扎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

如果苍蝇在刮风前就认了命,停止了挣扎,它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