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5140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背景:

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

裁撤中书省,废除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形成

①背景: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②过程:

明太祖设置      ,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③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问题思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不能等同于西方近代的责任内阁。

(3)宦官专权的出现:

明中期以后,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内廷宦官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问题思索】明朝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

设    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①背景: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

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拓展】清朝的军机处与内阁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此后,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康熙帝(选修4)

(1)面临问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2)巩固统一的举措:

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评价:

积极——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1.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1)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仅次于皇帝。

(2)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史论结合】

史料1 曾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2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解读 

(1)史料1表明阁臣仅具有为皇帝提供顾问的职责,不具有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史料2说明内阁官员拘泥于旧规,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体现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

问题 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促使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

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论结合】

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的力量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地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与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解读 史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特征。

从史料信息看,作者认为“第一帝国”秦汉时期还具贵族性格,世族力量较强;“第二帝国”隋唐元时期相较于“第一帝国”真正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经济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具有“外向”和“竞争性”的特点;明清“第三帝国”具有“内向”及“非竞争性”的特征。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的“内向”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

(2)有人认为“明清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最好体现”。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秦汉至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及特点

(1)秦朝:

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在分工上各有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

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

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相权继续衰落。

(5)元代:

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清: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结合】

史料1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史料2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褊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解读 

(1)史料1通过明初中央官制的变化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制度传承和创新。

(2)史料2反映了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提高,内阁成员大多进士出身,他们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问题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7·全国卷Ⅱ·27

 明代中枢决策的异变

 以明代宦官读书认字为情境载体,理解导致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的原因,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2016·全国卷Ⅰ·27

 明朝的巡抚与三司

 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作用,考查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7

 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以明代政治变革的史实和政治现象为情境,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考题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考题2[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考题3[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

“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考题4[2017·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考题5[2015·海南卷]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考题6[2015·海南卷]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考题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考向1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8·山西太原一模]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往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  )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2.[2018·广东梅州质检]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康熙三十三年颁布谕旨:

“着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

”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考向2 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2018·福建福州质检]《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

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贮谷六万石接济漳泉;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

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

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

C.福建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

4.[2018·湖北八校联考]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

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

这主要缘于(  )

A.盟旗制度的建立B.明成祖迁都北京

C.岭北行省的设立D.金瓶掣签制完善

考向3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及文化专制

5.[2018·山西晋城一模]明清科举规定:

题目限于“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否则不予录取。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实行八股取士

B.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强化思想控制

D.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6.[2018·安徽宣城期末]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以“秦”“金”“胡”“虏”等指代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考向4 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7.[2018·福建厦门期末]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这些举措(  )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