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9923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学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学论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学论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学论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论1.docx

《教学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1.docx

教学论1

体育教学论

v1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比较

共同点是:

都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主体,两者是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

不同点是: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

v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根据实际条件

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v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教学规律(普遍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认识事物的规律。

4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5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

v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教学规律(特有的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v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三个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v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阶段

1相对恢复阶段2超量恢复阶段3复原阶段。

v体育课(45分)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的注意高峰出现在体育课的前区15分钟处;

学生的情绪高峰出现在体育课的前区4-18分钟与体育课的后部36-49分钟处;

学生的意志高峰出现在体育课的中间20-36分钟处。

体育教学论的特点:

1、教学活动方式以体力实践为主。

2、教学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

3、学生生理与活动的综合复杂性。

4、教学中人际交往的多样性。

5、教学中的教育工作。

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一、教学原则

v教学原则的作用:

指导教学设计过程:

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调控教学过程:

是实施教学的总调节器。

评价教学过程: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准则。

v体育教学原则

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v体育教学原则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导引、武术、气功等,都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要领,体现了教学原则的精神,反映了体育教学中一些普遍原则和要求,如气功教学提出“松静自然,意气合一,动静相兼,上虚下实”,“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

我国近代体育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要引起动机,启发学习该项活动之意向”“练习不可间断,并须有规律”等等。

日本提出:

适宜的运动量、反复性、渐进性、意识性、个别性、全面性原则。

v体育教学原则的发展

曲余湖、王伯英归纳为:

教育性原则(社会方向性、自觉积极

性、正面教育、集体力量原则);

科学性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因材

施教、巩固性原则);

锻炼性原则(全面锻炼、循序渐进、

适宜运动负荷、持续性原则)。

v体育教学原则的发展

▲刘清黎主编体育教育学,提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

身心和谐发展原则,

适量性原则,

发展体能与运动技术教育相统一原则,

多渠道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原则。

v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是指在教师主导下,充分调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v确定自觉积极性原则的依据:

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

v贯彻和运用自觉积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了解和熟悉学生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v了解和熟悉学生

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概况,要了解他们爱好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困难和不足等,这是教师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要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

先知人,后知面,再知心。

v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身教”。

第二,教师要谦虚谨慎。

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学生,同时也受到学生的监督。

教师的威信应该建立在自己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行为和作风上,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第三,教师要善于疏导,以理服人。

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用疏导的方法使那些妨碍学生积极参加锻炼的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v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首先,教育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实现理想、社会需要有机联系起来,明确学习好与身体好的辩证关系,启发学生刻苦锻炼身体,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每学期教学开始,要向学生宣布教学任务、内容、要求以及考核项目、标准,使学生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任务、内容、要求,这将有助于学生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

v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v二、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奠定基础。

v确定直观性原则的依据: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

v贯彻和运用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运用多种直观方式

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直观作用

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直观的位置和时机

v运用多种直观方式

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直观方式有:

动作示范、图表模型的演示、幻灯、电影、录像、信号、手势、标志物、形象化的语言等。

对于直观的各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教材性质与难易程度和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有区别有目的地加以运用,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

直观性原则应当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v直观的位置和时机

为了取得良好的直观效果,教师应选择好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的位置。

不同的直观教学形式对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特点是对视觉的印象比较容易感受,有些人则主要对触觉和运动觉最易感受。

教师应了解学生适应哪一种刺激为主,这样因人而异地实施直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相应地选择直观教学的时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应多采图片、幻灯、电影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全过程和突出关键技术,结合示范和讲解加深动作的概念;

在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学生对技术有了初步体会,这时,教师应运用大量直观动作,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

在纠正错误动作时要进行必要的分解动作示范和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这时,讲解也应逐步深入,同时结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的教师在新授阶段示范很少,复习、改进技术阶段不做示范,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直观性原则的。

不能人为地把课堂教学划分为教师的教学段和学生的学习段,直观性原则应当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v三、从实际出发与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确定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季节、班级人数等)。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原则的依据:

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

2一般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3从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

v看四、身体全面发展原则

v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v确定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依据:

v是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v贯彻和运用身体全面发展

原则的基本要求:

v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v全面发展的原则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v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倾向

v五、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v确定合理安排负荷的依据:

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变化的规律。

v贯彻和运用合理安排负荷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

正确处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相互关系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性质等合理安排负荷

注意练习与休息的合理交替

v负荷量、负荷强度

负荷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

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练习的密度、完成练习所用的速度、所负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

量和强度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一定的量就有一定强调,而强度对有机体影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应互相配合,逐步增加。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阈,是指按一定的心率区间去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达到心搏量的极限程度,需要有一段发动期(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随后,心搏量急剧上升,再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进入极限。

从心搏量急剧上升到心搏量极限,这段数据称为心搏量极限区间。

心搏量极限区间低值和高值之间,即为运动负荷的有效范围。

v心搏量极限区间可以通过心率/分来表示。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v研究表明,每次锻炼时,心搏量在心搏量极限区间波动的时间达到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即可取得理想锻炼效果(即可以增强心血管机能)。

v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从有利于增强体质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这是因为: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v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变化,健身价值不大;

v▲心率在13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v▲心率在150次/分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

v心率增加到160次-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异常反映,但亦未能呈现更好的健身迹象。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v▲因此,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心率之间,而每次保持在120-140次/分心率的时间,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为最佳。

v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

v生理学实验证明:

心率在120-14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最大,心率在140-180次/分时,每分输出量最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安排强度较大,持续时间不长的无氧代谢,对提高负氧债能力的锻炼也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因为强度较大的锻炼,提高了每分输出量,因而提高了输送氧的能力,这就提高了在大强度下负氧债的工作能力。

v有氧代谢的运动负荷计算

v1.卡沃南氏公式:

用接近极限负荷的脉搏次数,减去安静脉搏次数,乘以70%,再加上安静脉搏次数

v2.以180减去锻炼者的年龄数,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数。

 

△二、课的类型

v1、新授课

v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教材为主的课。

其具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新教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未学过的,或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再学习些新的东西,

v在组织新授课时应注意:

v

(1)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注意揭示新学内容与从前学过内容的内在联系。

v思考题:

新授鱼跃前滚翻,如何揭示新旧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激发学习兴趣?

v在组织新授课时应注意:

v

(2)要使学生对新内容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

教师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善于正确运用讲解、示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各种教法措施,如帮助、限制、诱导等。

v思考题:

新授排球双手下手垫球,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并尽快掌握?

v在组织新授课时应注意:

v(3)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掌握动作,注意在学生体力充沛、精力集中的条件下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v思考题:

新授纵箱分腿腾越,如何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

v在组织新授课时应注意:

v(4)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关键,克服难点,着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

v思考题:

新授山羊分腿腾越,如何抓住关键?

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v在组织新授课时应注意:

v(5)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

新授课教师往往讲解过多,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因此,要注意精讲多练。

尤其是对技术动作复杂且又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高的项目如体操器械项目、跳高等,更要注意贯彻精讲多练,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增大练习密度。

v思考题:

新授跨越式跳高,如何保证有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

v2、复习课

v复习课是复习、改进和提高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课,其具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动作的质量。

一般在开学初、学期末、考查前,常采用这种单一的复习课,但复习不应是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内容,而应当逐步地提高动作质量和达标的要求。

v▲在组织复习课时应注意:

v

(1)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动作的实际情况,对复习教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并应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来实现这一要求。

v思考题:

鱼跃前滚翻第二次课(共3次)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

采用什么教学措施?

v

(2)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加强区别对待。

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指出他们的主要错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改进动作,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高要求。

v思考题:

技巧成套动作复习课,如何做到在统一指导基础上加强区别对待?

并举例说明。

v(3)要精讲多练,增加练习次数,合理加大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v思考题:

跨越式跳高完整动作复习课,如何合理加大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v3综合课

v综合课是指一节课既学习新内容,又复习已学过内容的课。

其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既要学习和初步掌握部分动作,又要改进和提高部分动作。

这种综合可以是同一教材的新复结合,也可以是不同教材的新复结合。

它是学校体育课中常用的一种课的形式。

v在组织综合课时应注意:

v

(1)要合理搭配新授与复习的内容。

不同性质、特点、难易程度的新旧内容的互相搭配要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

v思考题:

请列举几个新授与复习教材不宜搭配在一起的例子。

v

(2)要合理安排新授与复习的教学顺序。

如果是同一教材,通常先复习后新授,如果是不同教材,通常是先新授后复习。

v思考题:

篮球课:

复习运球、新授运球低手肩上投篮,其合理教学顺序是什么?

技巧新授与排球复习其合理的教学顺序又是什么?

v(3)根据新授与复习内容的特点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要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生理负荷以及时间的分配。

v思考题:

新授山羊、复习短跑,如何合理安排练习次数和生理负荷,时间分配有何特点?

v身心发展型

v1、体能发展

v2、磨炼意志

v1、体能发展课:

v▲组织体能发展课的要求:

(1)明确体能发展作用,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学会科学发展体能的方法;

(3)手段多样、内容丰富、避免单调枯燥;

(4)学会自我测量、评定方法;

(5)负荷适宜;

(6)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研究监测方法。

v2、磨炼意志课

v▲组织磨炼意志课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斗志;

(2)确立目标;

(3)创设情景;

(4)大负荷、大强度、高难度、高标准,挑战自我;

v运动参与型

v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时间减少

v1、兴趣培养

v2、合作交往

v3、创造学习

v4、愉悦身心

v1、兴趣培养课

v▲组织兴趣培养课的要求:

(1)教材选择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2)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知魅力;

(3)生动形象的讲解与示范;

(4)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

(5)适时进行深度学习,完成由体验、尝试到掌握、熟练运用的转变,促使学习兴趣的持久与巩固。

v2、合作交往课

v▲组织合作交往课的要求

(1)创设合作、交往的条件(组织形式、练习内容);

(2)注意竞争氛围下的合作与交往培养;

(3)发挥体育骨干作用;(4)给予正确引导;

v3、创造学习课

v▲组织创造学习课的要求:

(1)注意启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学习;

(2)多学科知识的综合;(3)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v4、愉悦身心课

v▲组织愉悦身心课的要求

(1)新颖运动的体验;

(2)游戏为主;(3)组织形式灵活;(4)寓教于乐。

v效果展示型:

v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v▲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v1、技能展示

v2、体能达标

v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展示(因人而异)

v(篮球:

运球、传接球、投篮、扣篮、罚球、防守、突破)

v对健康主题的认识展示(学生自编:

演讲、板报、挂图、现身演练)

v1、技能展示课

v组织技能展示课的要求:

(1)改考试为展示;

(2)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

(3)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多样

(4)要根据展示项目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注意加强安全和保护措施。

(5)要认真做好展示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培养助手、布置场地器械、准备成绩登记表格等。

v2、体能达标课

v▲组织体能达标课的要求:

(1)鼓励更高更快更强;

(2)承认个体差异;

(3)进步度评价

(4)合理安排达标秩序,包括合理配对分组等,同时注意安排好已经达标的学生的活动。

 

v△三、体育课的结构

v☆

(一)体育课结构的概念

v体育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

课的结构的实质是对整堂课教学活动模式的框架设计。

v

v课的内容安排顺序,不单是指课上练习的安排,还包括教师教的活动(讲解、示范、保护、分析、纠正错误、评价等)和学生学的活动(观察、听讲、做练习、互相帮助与保护等),及其相互联系的合理顺序。

v组织教法也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以及相应的组织措施保证。

v因此,把课的结构仅仅理解为划分段落及时间分配是不全面的。

v●六段教学结构

v这种结构根据学生在课上身心活动变化的规律,分为六段。

适于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其模式有:

引起动机阶段;满足运动愿望阶段;适当降低强度、保持情绪阶段;发展运动技能阶段(掌握技术);身心恢复、调整阶段;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

v按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

v港台地区

v学习动机

v示范说明

v分组练习

v分组比赛

v综合活动(比赛结果,表扬、分析胜败原因)

v追踪活动(课后整理、课外发展、学习活动)

v(三)体育课结构的理论依据

v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在课中的变化趋势

v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v教育学的规律是确定体育课结构的又一依据

v传统课程结构

v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v●1、准备部分

v任务: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做好准备活动。

v内容:

课堂常规,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v组织与时间:

通常集体进行,一般8-12分钟(结合实际情况)

v准备部分内容

v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可分为组织教学所必需的课堂常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v2、基本部分

v任务:

学习、复习、考核规定的教材,掌握技能、发展体能、品质培养。

v内容:

大纲和进度所规定的教材。

v组织与时间: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客观条件组织。

28-34分。

v组织基本部分的教学,应注意:

v▲注意:

要合理安排好主要教材的学习顺序。

v安排必要的辅助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v要合理地安排好密度与生理负荷

v合理安排练习组织形式

v3、结束部分

v任务:

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有组织地结束

v内容:

各种放松、整理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

v组织与时间:

通常集体进行,3-5分钟,不能挤掉结束部分。

v总结

v上述三部分是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典型结构),但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体育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应是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的衔接应是十分自然,应该前后呼应。

因此,研究与认识体育课的结构,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的结构理解为仅指这几部分,将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加以运用,而应注重研究与认识课的结构的实质和课的具体结构。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v目标:

使学生掌握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v重点: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的内容

v难点: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的要求

v要求:

加强对平时体育课的观察,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做好微格教学准备工作,

v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v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是指为了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所采取的各种保证措施与手段。

v一、体育课堂常规

v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师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应作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共同准则。

v1、课前常规

v有关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规定。

如备课和制订教案,了解学生课前情况,场地、器材的准备、安全设施、清洁卫生工作、服装准备等。

v学生因病、伤、女生例假不能正常上课,课前由体育干部或学生自己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v规定师生于上课前几分钟到达操场,等候上课。

v2、课中常规

v准时按指定地点集合上课。

上课铃响后,体育干部进行整队向教师报告,教师向学生宣布课的目标、内容等教学程序。

v学生上课时,有关服装、鞋帽等规定。

v学生上课时,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和体育干部的调动,努力完成课的目标和要求的规定。

v

v教师按教案进行教学,不要随意更改,关心学生,注意卫生,检查见习生执行指定任务要求情况等的规定。

v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锻炼的要求,宣布下次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材和场地整理工作等的规定。

v3、课后常规

v教师作课后小结;

v检查归还器材工作情况;

v了解缺课学生情况。

v二、学生队伍的安排与调动

v合理运用各种练习队形和调动队伍,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观察条件。

v1、安排学生队伍的基本要求

v学习队伍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看得清“示范、演示”,听得清教师的指导。

v学生尽可能背阳光、背风、沙、背干扰站立。

v队伍的站立应有利于教师的观察、帮助、指导、调控。

v队伍的站立应有利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互相观察与帮助。

v学习与练习队形应符合安全与卫生的基本要求。

v练习队形的站立应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

v2、调动学生队伍的基本要求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