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480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docx

公共休憩空间调研论文

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的探讨研究和设计分析

姓名:

陈崇炜

学号:

1209400018

班级:

121园林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研究校园室外休憩公共空间的主要基本概念和其设计方法。

通过对广州大学室外公共休憩空间进行调研来了解校园公共休憩空间的形式和功能,进一步了解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的现状,从而懂得如何评价校园室外空间的优点和不足。

学会如何设计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不仅能增加我们对空间设计的认识,而且能增强我们对休憩空间设计方法的技巧。

关键词:

大学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空间设计

引言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莘莘学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介质。

故而作为广大师生课外交流和沟通的场所,大学校园室外休憩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功能运作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理想的校园室外休憩空间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紧张神经而且对减轻学习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及负面情绪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此外,它还是各高校独特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载体。

由此可见,优秀的大学校园室外休憩空间无论对师生的课外生活还是校园的环境建设都有这深刻的影响,认识了解校园休憩空间的现状和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时候很少能对其室外休憩空间的营造做到充足的考虑和重视,国内的众多大学校园休憩空间的设计来看,其往往较为粗糙,缺乏人性化,校园环境中友好的休息空间非常匮乏。

它的功能更多的起到连接校园建筑的作用,未能满足师生驻足、休息、观赏、交流的需求。

 

1休憩空间概述

休憩空间是指人们在业余生活中按自主、自发方式所进行的,旨在缓解疲劳、随机交往等多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

而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是指位于建筑空间以外的包括广场、绿地、水体、林荫道以及座椅等休憩设施的休憩空间。

休憩空间包括硬质因素和软质因素,硬质因素包括建筑物、铺地、小品、服务设施等,而软质因素包括动植物、水体、人等。

它是一个空间体,具有空间体的特征,如围合、比例等;它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它要为广大师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1.1休憩空间的主要类型

1)开敞的柱廊、架空层、中庭

此类空间本是建筑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向室外开敞,并为行人提供休憩场地,因此也是室外空间的渗透。

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屋盖,是半露天的,既是室内也是室外的“灰空间”。

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在使用上是“全天候”的,在使用时与露天休憩空间相比,使人更具安定感和舒适性。

2)零星休息点

它们常常被“随意”地布置在沿街建筑的入口旁、步行道的灯柱下、绿篱边、大树下、过街天桥旁,特别是在雕像或纪念物的附近。

虽然仅设二、三坐席,却可供人随时驻步小憩,令人倍感方便与温馨。

3)休闲广场

a.位置重要。

它位于人流最为密集的地点,是休息空间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行人的主要休息处。

b.面积较大。

常具有较大面积以便与街道形成空间上的对比,构成收与放、狭窄与开敞的变化,取得丰富的街道景观,同时也可以布置较多的休息设施。

但它毕竟是以休闲为目的的广场,因此也不需太大,否则在使用范围和空间形态上将与街道脱节,一般在50×50米以内,25×25米较佳。

4)布置较大面积的绿地、雕塑或水池的休息座椅或餐饮座

空间层次较多,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也多种多样。

而雕塑小品在其中往往必不可少,成为点睛之笔。

1.2休憩空间的特点

1)艺术性

现今人们越来越具有审美能力,对景观建筑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艺术性包括广场、绿化、休闲设施,在各种建设要素——如建设材料、技术等的艺术表达构成了景观设计,使生活、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

2)亲和性

休憩空间中的交流和沟通能使人们增进了解,加强信任。

良好的休憩环境为人所设,符合人的尺度,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此类空间具有个性特征,易于识别,并形成场所。

同时环境压力小,有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卫生,使人身心轻松安逸。

3)休闲性

近来,人们对休闲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校园给予学生越来越多的压力,学生产生较多负面情绪,第二,学生们更需要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精神压力。

第三方面是人们交流的需要。

4)适用性

即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与环境相互协调,能够容纳公众多种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开敞的休憩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1.3学生对休憩空间的需求

现今随着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学生的生活品质不断上升,广大师生们对校园休憩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

学生对室外休憩空间需求侧重在其私密性、安静程度和人流量大小,对景观的美观性也有一定的审美程度。

1.4校园休憩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广大师生一般在休憩空间进行跑步、散步、休息、交流、学习、约会等活动,因学生大学学业繁重,一般都在下午下课及傍晚才有空暇在休憩空间进行休憩活动,一般学生在休憩空间停留时间在5min-30min之间。

学生情侣在休憩草坪进行休息、交流、聊天活动

学生们在休憩草坪进行学习活动

1.5影响休憩行为的主要因素

依托:

学生们在休憩时都趋向于有所依托,无论或站或坐,一片墙,一丛灌木甚至一棵树都给人依托感,吸引人们聚集,以学校商业中心休憩空间为例,人们宁可坐在木质座椅的花坛上,也不愿意坐到设计者特意安排的孤零的冰冷座椅上。

不过这也是因人群而定,情侣可能就排除在外了。

一般的人群都会选择有所依托的空间,例如景观墙前的两排木质花坛座椅,既简单又实用。

干扰:

学生们在选择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

对于学生情侣,可能两人在一起比较亲密,有些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就会选择有所遮挡的地方。

人都是有隐私的,并不是什么动作都希望被看到,也会保留自己不愿意透露的部分,因此不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是人们优先选择的。

光线:

充足的阳光也是吸引学生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对于刚在教室上完课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这表明学生们具有普遍的趋光心理,就像虫子一样,其实万物都是于此。

即使同一块场地在一天中阳光也会有所变化,便会呈现不同景象,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化,可能刚才阴天心情突然开朗起来。

空间内景观小品和树木花草在阳光的照耀下,光与影的变化,呈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世界,心情随之明媚。

场地围合:

场地的围合感能使给休憩人群安全感,根据观察,三面围合的场地最吸引人气,领域感最为强烈。

景观:

良好的景观朝向往往是学生们选择休憩地点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更丰富的风景。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休憩,主要是景观好,环境空间特殊。

界面材料:

不同的界面材料直接影响学生们的行为,不管是冬日还是艳阳夏日,学生们都喜欢广场木质的座椅桌凳等,不愿意去接触人工合成的塑料桌凳。

而且木质座椅更能体现休憩空间那份独有的宁静。

坐在木质椅上,有种身在喧嚣,其实宁静之感。

2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调研

随着社会经济与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与网络广泛走进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这大大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和知识的互补,但问题又来了,很多同学把大量时间花在电脑上,经常的网络虚拟空间生活容易导致心灵的空虚和人情的冷漠。

而良好的校园室外公共休憩空间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加户外运动,从而增强了大学校园的活力和生命力,也使得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步入成年。

2.1调研方案

此调研位置位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校区内,选择其室外公共休憩空间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

场地中的软硬因素、使用情况、设计优劣等。

这次调研目的在于了解校园公共空间的概念,掌握室外休憩空间的使用需求和规律,熟悉校园室外休憩空间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和学会评价公共休憩空间的使用价值和设计的合理和不合理。

调研地点: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调研地点选择

2.2调研地点选择

1.广州大学正门广场

2.小广场

3.教学楼外广场

4.休闲草坪

5.休闲亭

6.图书馆广场

7.半圆小广场

8.长廊

9.体育馆前广场

10.商业中心广场

11.文科楼外广场

12.演艺中心休闲广场

13.梅苑休憩空间

14.菊苑休憩空间

15.竹苑休憩空间

2.2.1调研地点选择依据

选择的地点均为广场、绿地、有休憩功能的场地和可以作为休憩空间的场地。

2.2.2选择地评价标准:

1.是否有改造成休憩空间的条件

2.是否有休憩、活动的基本功能

2.3调研分析

2.3.1广州大学室外休憩空间的形式

(1)广场

此片广场位于广州大学正门,为调研重点对象,广阔的草坪造就了开阔的视野,给予人一种宏伟壮阔的感觉。

(2)廊道

长廊通风透气、阴凉遮阴,是学生喜爱停留和休憩的地方,深受学生欢迎。

(3)草坪

休闲草坪是休憩空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他具有很多优点,草坪不仅带给人舒适的视觉效果,而且人坐在草坪上,软软的草地带给人十分舒服的感觉。

(4)零星休息点

零星休息点布置在沿街建筑的入口旁、步行道的灯柱下、绿篱边、大树下、过街天桥旁,虽然设置较为随意,但带给人舒适温馨方便的感觉。

2.3.2广州大学室外公共休憩空间现存问题

(1)缺乏遮阴

广场缺乏遮阴,没有学生进入休憩

座椅缺乏遮阴,导致使用率低

缺乏遮阴,没有学生使用

(2)座椅设置不合理

座椅设置在停车位置,无法使用

(3)缺乏人工设施

缺乏座椅,只能步行

缺乏座椅,功能单一

(4)缺乏设计

缺乏设计,不美观

铺装缺乏设计,过于简陋

2.3.3休憩空间使用率影响因素

通过对广州大学休憩空间的调查,影响休憩空间的因素有三大点:

舒适感、安静度、隐秘度。

(1)隐秘度

提高休憩空间的隐秘度,可以用绿树对空间进行环绕。

隐秘度,是休憩空间应该具有的一个因素,因为人都是具有自己的隐私性,空间具有一定私密度,更能提高人的舒适感。

(2)舒适度

提高空间的舒适度,适度增加遮阴的树种和改变座椅的材质,更换简洁的铺装能减轻人的视觉负担。

(3)安静度

提高休憩空间的安静度,可以增加空间的植树数量增加围合度。

2.3.4校园空间的元素

(1)座椅

(2)遮阴

(3)人工设施

垃圾箱

照明

(4)景观

2.4调研结论

1.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中座椅为重要元素,座椅的材质选择上非常重要,要考虑到人的舒适度,座椅的位置选择上也要重点考虑,尽量放置在遮阴的树种下。

2.室外公共休憩空间在种植设计中要选择遮阴的树种,提高休憩空间的舒适度

3.室外公共休憩空间应要较好的隐秘度,提高空间隐秘度可增加围合度

4.铺装上要选择简单的花纹,减轻视觉压力

5.室外公共休憩空间要有足够的基础人工设施,例如有足够的垃圾箱、灯饰等

6.室外公共休憩空间要增加安静度,可提高树木数量

2.5调研启发

启发一:

休憩空间中在座椅周围种植上植物增加隐秘度,同时能增加休息者更亲近自然,在休息空间加上雕塑或水池,可给予休息者放松心情的机会

启发二:

休憩空间中要选择遮阴的树种,座椅选择上要选择具有夏天清凉,冬天暖和的材质来提高空间的舒适度

启发三:

校园公共休憩空间中,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放置足够多的人工设施,给予学生一个雅致,稳定的休息环境

3.1自然景素设计

3.1.1人工植被

(1)休憩空间中的大多数地块应该铺砌,铺地之中留有树穴或花坛。

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而不仅仅是一块游人禁入的“景观”。

(2)植被应多种植于垂直面上。

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化的可视率,由此构成的“立体绿化”使休憩空间与自然相融汇,形成动静态结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

(3)采取绿化与活动两种功能叠加使用,植树代替草坪,争取到树下的活动空间,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而且在客观效果上增加了休憩空间的有效面积,节约土地。

(4)在一些座椅周围用植物创造围合感。

人们喜欢有灌木丛和树木环绕的座椅,当人们坐在有东西可靠或围合的空间内才会有安全感。

如果这些座位面向活动的场景,使人可以观察,人们会很高兴呆在这里。

座椅处适当增加绿植,提高舒适度

3.1.2水面

水面的运用也是休憩空间中的重要部分。

水体有动、静之分,是休憩空间实体要素中“虚”的部分,流动的水体更为休憩环境增添动态因素。

喷泉:

以动态的水花造型形成了景观,往往成为休憩环境中的主景

池:

包括各种造型的水面,静水面的光影还可形成重要的景观因素

3.2人工设施设计

3.2.1对“坐”的行为分析

1)利用“边缘效应”

人们普遍喜欢坐在空间的边缘而不是中间,因此室外空间的边界应该在适当位置设计休息和观光的空间。

一个笔直的边界与有许多凹凸变化的边界相比,所能满足的用途相对较少。

所以,设计中应遵从边界效应规律,把空间的边缘部分作为设计重点,尽力利用阴角空间、袋状空间布置休息座椅,使休憩空间的活力和生气从边缘空间中引出。

人们喜欢坐在空间的边缘位置

2)提供交往空间

座椅的设置不仅要便于人们休憩,同时还可提供一种人们交往的可能,增添公共休憩空间的活力。

3)依托环境

人们的活动很少把自己置于没有任何依托和隐蔽的众目睽睽的空地中,无论是谈天、观看、静坐、站立、漫步、晒太阳总是选择那些有依靠的地方就位。

人们宁可挤坐在台阶和草地边沿上也不愿在没有依靠的空地上就坐。

对于依托物的选择,人们常常选在建筑台阶、凹廊、柱子、树下、街灯、花池栏杆、街道和建筑阴角、两建筑空隙间、屋沿下。

具有依托的休憩座椅能使人产生安全感

3.2.2对“坐”的设计

1)座椅的功能布置

(1)尽量提高休憩空间的供坐能力。

(2)座椅设置应或集中或分散,以适应各种需求。

应有可让人独坐的座位。

(3)在细部设计上,每一张座椅都应有较好的空间质量,例如公共空间中的小空间、转角等处,这些区域可以提供安全感和私密感,同时也有较好的“小气候”,以挡风遮雨、接受阳光。

(4)座位区附近应设有充足的垃圾箱。

(5)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某些休憩空间,其中的座椅设施需要加速周转率,最大限度地供多数人使用,所以这些设施不能追求过分豪华和舒适。

此处座椅有遮阴,座椅材料选择上合理,附近有垃圾箱等人工设施

2)座椅的设置位置

(1)应隔一段距离设置纯功能性的“坐”的设施,如果长椅间隔较远或者沿道路根本就没有布置座椅,会使不太积极的人泄气而停步不前。

(2)为方便所有人使用,长凳必须位于易接近的地表。

(3)座椅的布置应能“闹中取静”,应选择有安全感的地方安置。

对多数人来说,那些背靠实物(如墙、植物)的座位比那些在开放空间中的长椅给人以更强烈的安全感。

(4)方向感和视野在人们选择“坐”的位置时也起重要作用,无阻挡的视线以观察周围活动是人们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各种的场合中,背靠背安放的座椅其中总是面向道路的椅子受到青睐。

3)座椅的形式

休憩空间中所提供座位的形式应尽量多样化。

有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人最喜欢长椅,然后是台阶、花池以及石质座位和地面。

人们倾向于选择木制的座椅,而非金属或水泥的,还倾向于有靠背和扶手的座椅。

有背长椅:

备有扶手和靠背的长椅会让坐于其上的人靠在椅背上四肢伸展而觉得非常舒服。

没有靠背和休息扶手的长椅长时间坐下来会很不舒服。

同时长椅靠背要有防护设施,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可以增加安全感。

无背长椅:

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座位形式,它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和视线要求。

两人可以舒适地坐在上面,之间还有足够的位置放食物和冷饮。

如果有第三或第四人加入,长椅则可以兼具桌椅的作用。

四个以上的陌生人也可同时舒适地使用这一长椅而不会侵犯太多别人的私密性。

这一长椅形式使人可以根据阳光、遮阴、所希望的视线等任何因素来任意选择朝向。

3.3公共艺术品

公共艺术品指以雕塑、浮雕等具有艺术观赏性的物体。

“公共艺术是环境与公众情感的表现。

”同时,公共艺术品也是休憩空间中的节点,人们在心理上会把它作为一个序列空间的开头或结尾。

公共艺术品一般设在开放空间、休憩绿带等处,所用材料不限,但应有主题,并与环境相适应。

有环境艺术精品点缀,特别是富有想象力的小品往往有点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可以使休憩空间变得更有情趣。

雕塑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品形式,在休憩空间中除了作为环境外,一般均带有人文色彩,有时甚至会成为休憩空间的主旋律。

雕塑可以是单纯的雕塑体,也可以与其他环境设施结合,如时钟、喷泉等。

雕塑设置以“点睛”为原则,不宜过多,以免徒增投资而又造成视觉混乱。

总之,公共艺术品的设置具有三项要点:

(1)艺术性,这是一种精神性的诉求。

(2)公共性,也就是为多数人提供一个美的空间意识,进而让多数人来认识这个世界,使生活情景能够产生意义。

(3)环境的关系性:

一件好的艺术品,在被关心的空间里就有了它的意义存在,而它与环境的关系并不只是物理关系,应该造成心理关系才对。

空间内增加景观设计,更能吸引人前来休憩

3.4铺装设计

由于室外休憩空间尺度一般较大,具象的图案不宜取得大面积的和谐与统一,因而大多采用抽象的几何图形,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规范图案的重复使用,二是整体图案设计。

规范图案的重复使用,是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方式施工简便,造价低,有一定的优势。

但要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可在重复图案中有其他图案,或用小的图案组成较大的图案,就会产生既丰富又简洁的形象。

另外一种设计方法就是把整个休憩场所的空间形体、尺度、元素等共同考虑进行整体图案设计与构想,这样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地面铺装中,向心性图案可促进人们聚集、停驻,它最适用于点状的休憩空间。

这种图案,一般为对称式、轴心对称或接近对称的集中式。

如果配合地坪高差,其向心性将越强。

这种形式我们在小的公共空间中运用将创造出吸引人的“休息岛”。

无向性图案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这种图案比较朴素和安宁,适用于人们的休憩。

太多的线条铺装会令人产生视觉负担

较为简洁的铺装令人舒服

3.5侧界面设计

侧界面是形成空间感的重要因素。

作为围蔽物,它可以是建筑物的部分表面,可是树木,也可以是不同高度的墙体,以及其他各种实体要素,包括建筑性的和非建筑性的,这个界面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最强。

侧界面对空间有划分作用和控制作用,而且,这些作用的大小与其高度有很大关系。

当其高度在膝下(30cm)左右,几乎提供一种区域边缘的感觉;当侧面为60~90cm高,对两边空间区域的划分加强,有了一种限定感;当高度在1.2m时,两边空间仍保持视觉连续性;随着界面的升高,越过人的视觉,达到1.8m,则将中断两边空间在视觉和空间上的连续,空间被封闭了。

在侧界面设计中应尤为注意软质边界与硬质边界的设计。

软质边界与硬质边界指分别具有“软”与“硬”的特性的空间边界。

软质边界最根本的特点是适于人的活动和心理、生理感受,它可以具有多种形式。

硬质边界则具有明确的分隔功能,严格区分内外空间,并对人的活动产生排斥型,体现了“硬”的距离特点。

根据公共休憩空间“为人”的特征以及空间中人群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具有软性空间和软质界面的特点。

而且围合开放的休憩空间的边界建筑应该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一是较多的开口,二是软质边界。

3.5.1.柱廊的设计

柱廊是软质界面的一种典型的形式,它通过底层建筑物的后退,让出一部分成为半公共的空间。

当人在内部休憩时,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如同室内一般近人的尺度,给人以亲切、强烈的感受,另一方面在柱廊中又可纵览室外公共空间的景致。

柱廊设计要注重以下几点:

(1)适应人体尺度,避免过高过大,否则就成为开敞空间中的一部分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2)柱廊设计中应注重建筑细部的处理。

因为柱廊与人密切接触,所以设计应避免过于简单化,使人休憩时视觉上有丰富细腻美好的感受,同时材料的选择应注重色泽与质感,人们除了通过视觉往往也通过触觉感受身边的事物。

(3)应注重柱廊的比例。

人在柱廊内休息并欣赏空间内的景致时,柱廊往往成为一个取景框,其比例应经过仔细推敲。

(4)柱廊内座椅的设置应以柱或墙为依靠,可观察到外部景致同时也不影响来往行人的交通。

3.5.2.植栽界面

休憩空间中形成垂直界面较普遍的手法,一般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乔木类为主,乔木下视通行、围合情况配合以常绿灌木。

植栽界面可以形成灰色的中介空间,提供休憩者活动的可能。

树干还有倚、靠和形成个人领域的作用。

植栽界面具有通透性,不遮挡视线,保持空间内外的联系性,并具有柱廊的节奏性。

同时它还可起一定的阻隔作用,减少尘埃、噪声等的影响。

3.5.3顶界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阳光是为人所乐于接受的,因此天空可被认为是顶界面的第一选择。

值得推崇的是树木,虽然由树的顶面限定的空间其私密性并不强,空间围合也不十分强烈,但它有某种颇强的遮蔽性,“大树底下好乘凉”正说明了这一点。

乔木的树冠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空间,冬天叶落透出温暖的阳光,夏天反而叶密遮挡烈日,自然随季节变换。

树下往往是人可能逗留、驻足观望的地方,可置座椅、环绕树干的条凳。

总之,无论是人工顶界面,还是树冠这种特殊的自然顶界面都由于接近使用者,而使人们在其下有较强的领域感,适于人们坐憩。

3.6休憩空间的剖面设计

休憩活动的领域,可以在水平面上划分,亦可将它抬高、下沉和起坡。

界面的不同,其领域界限、视线、活动,以及相互联系都有不同的效果。

以步行道地面标高为准,我们可以将与其相邻的休憩空间分为三种剖面类型,即平面型、上升型和下沉型。

1)平面型

该类休憩空间的地面与步行道地面基本在同一标高上,使用极为便利,故最为普遍。

2)上升型

为了充分利用地形或半地下室及群房的屋面,常将休憩空间的地面抬高于步行道,然后用坡道、阶梯或自动扶梯将二者相连,也可以由沿街建筑的相应楼层出入,成为入口外的露台。

抬高的休息平面在大空间中创造了新的空间领域,这比平面型休憩空间的强度增强。

如果将基面抬高的色彩和质感加以变化,那么这一空间范围将成为与周围分离而又有明显区别的休息平台。

由于标高差,休憩空间脱离了步行道地面,使其中人们的活动不受街道交通干扰,因此空间自身的领域十分明确。

3)下沉型

主要见于休闲广场,且常与沿街建筑地下层或地铁出入口相通。

因其地面低于步行道,可不受地面交通和噪声的干扰,适宜休息,堪称为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下沉型的空间要比上升型的空间的私密性强。

它对使用者有一种良好的受保护的安全感;对旁观者而言,它不具有可亲近性。

由于下沉,即使标高差不大,也会使外部空间形成边界。

如果标高差较大,则使下沉空间形成了有阴角的空间。

人们的体验表明,阴角空间是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环抱的、温暖的、完整的气氛。

同时此类空间也提供了“人看人”的条件。

从公共空间的的开放性角度看,无论是抬高或下沉,都容易影响不同领域间活动内容的联系和视线交流,容易造成视觉阴影区,形成空间的凝滞,从而成为活动的死区。

所以在采用抬高和下沉界面时,须注意开放性性处理。

3.7休憩空间的整体环境设计

空间的各个环节处于具有适当尺度和相应氛围的空间场所中,使综合环境达到最佳状态。

1)保证休憩空间的安全性和易达性

具有安全感是人对公共休憩环境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1)安全性: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之一,不安全的环境会引起肌体本能的警惕和反抗,因此安全性是对公共休憩空间的起码要求,是人性化设计的最根本体现。

休憩场所远离车辆交通是受到人们欢迎的基本条件之一。

(2)易达性:

休憩场所在公共空间中区别于车行和步行空间,又往往与步行空间相接近,因此应在不妨碍步行交通的前提下,选择人们易于接近,并自然而然使用的位置。

在保证足够的开敞度的情况下,用引导、渗透等手法也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