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4329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01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

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

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

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

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

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4、导入新课:

师:

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

尺子)

师:

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

师:

那1厘米有多长呢?

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

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

师:

“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同步

师:

“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

”“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

(归纳出:

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

3厘米呢?

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归纳出: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比一比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②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

那么怎样用厘米做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

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

究竟谁量得对呢?

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

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用实物投影仪做示范,老师要提醒学生:

对准0刻度,而且物体要放平。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

1、量一量。

A组的学生负责量度,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一起向老师汇报。

①作业本的短边长(   )厘米.

②橡皮长()厘米。

③铅笔长()厘米。

2、“龟兔赛跑”

出示课件,看看乌龟和小兔谁跑得远,并在活动练习纸上量出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

A组和B组的学生一起合作,先由A组的学生测量乌龟和小兔各跑了多远,再由B组的学生读出长度,并写在报告纸上。

四、总结

师: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汇报:

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

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

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要求学生看板书读:

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

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

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

(很麻烦)

师:

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

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4)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

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

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

 

反思:

 

第3课时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

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结果。

2、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

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

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

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端点

(2)教师说明:

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

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

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

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

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

要说完整话。

比如:

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

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

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

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

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

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

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

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

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

线段是直的。

生2:

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

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A卷:

1、判断线段。

师述:

只要符合

(1)直,

(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