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2683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后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第1章

1.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

①综合分析评价现状,提出景源评价报告。

②确定规划依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风景名胜区性质与发展目标,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

③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结构、布局等基本构架,分析生态调控要点,提出游人容量、人口规模及其分区控制。

④制订风景区的保护、保存或培育规划。

⑤制订风景游览欣赏和典型景观规划。

⑥制订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工程规划。

⑦制订居民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⑧制订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⑨提出分期发展规划和实施规划的配套措施

第2章

2.1风景名胜区调查方法有哪些?

实地调查阶段是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和勘察,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的过程,下面介绍这一阶段的5种调查方法。

①野外实地勘察:

野外实地勘察是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是通过调查人员直接接触风景资源,从而获取对风景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和感性认识,其调查结果翔实可靠。

实地勘察包括观察、勘探、测量、登记、摄影等工作过程。

②遥感调查法:

通过遥感卫星获取调查区的卫星图像,运用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对风景名胜区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于较大区域的或地势险峻地区的风景资源调查工作,应用遥感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并能够保证调查者的安全。

遥感图可以帮助规划者掌握调查区的全局情况、风景资源分布状况、各类资源的组合关系,发现野外调查中不易发现的潜在风景资源。

在人烟稀少、山高林密、常人无法穿越的地带,遥感手段更能显示出其优势。

不过由于受拍摄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遥感调查也有一些局限性,应作为一种辅助调查方法,结合历史文献进行野外实地调查。

③现场资料收集:

现场资料收集是通过到各行政管理部门走访,收集丰富的现状统计数据,以及相关地域的相关计划,使现场数据的收集更加具体化,它是对资料准备阶段时资料收集的补充,具有即时性和翔实性。

④访问座谈:

访问座谈是风景资源调查的一辅助方法,可为实地勘察提供重要线索,提高实地勘察的效率和质量。

⑤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也是一种风景资源查的重要方法,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获取相关信息。

这种调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收集大量信息,同时可以对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规划决策中。

问卷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卷填写人员的背景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筛选和推敲,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2.2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1)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

自然景物资源。

包括:

地理地貌、水文景物、造型地貌、动植物、天文、气象、地质等和其他自然景观

(2)环境质量调查

环境质量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水文、土壤植被、气和水体的质量、自然和人为灾害、地方病情况等环境质量的综合评定。

(3)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主要是查明区内外交通、食宿、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公用服务设施等状况;人口、民族、生产、物资供应、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关系到客源市场和保障供给问题等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立法工作等状况。

(4)居民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我国的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内都有常住人口存在,这些居民长年居住在风景名胜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他们的生活工作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当地居民及社会与风景名胜已经融为难以割裂的综合体。

因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并非单纯的资源规划、空间规划或旅游规划,而需要提升到更广泛的社会系统规划的高度来理解。

所以,对于当地居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部及周边城镇的经济状况、接待条件、社会治安、民族团结、风土人情、宗教礼仪、物产情况等。

这些社会背景,都直接影响着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前景、深度、力度及获取整体效益的情况。

2.3风景资源分类时,构成风景名胜资源的主导景观要素的选择应考虑哪些方面?

在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地质地貌特点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如植被、水文、气候、天象等;第二,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第三,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风景名胜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2.4在对风景资源评价指标进行分层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风景资源评价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层,并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风景名胜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②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③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选用因子评价层指标。

2.5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它们的优缺点有哪些?

对于区域空间范围大、风景资源种类多、制约因素多的风景名胜区,一般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的特点:

简便易行,但主观性较强,结果较抽象,难以反映资源价值之间的局部差别,应用效果不好。

定量评价方法的特点:

较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简洁、准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应用效果好。

但因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难以对其量化,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会影响量化的准确度,操作起来往往有一定困难。

第3章

3.1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1)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

在保育资源中,各类景观资源是首要对象,其他一些重要而又需要保护的资源也可

被列入,还有若干相关的环境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条件也有可能成为被保护因素。

2)依据保育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育范围,确定保育原则

对保育对象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对象的级别,根

据保护要求划定保护范围。

3)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保育措施的制定要要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形成保护培育体系。

3.2结合具体案例,试述风景名胜区分类保护及分级保护的具体方法。

分级保护的具体方法:

特级保护区应以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其外围应有较好的缓

冲条件,在区内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一级保护区除必需的直接为风景游赏服务的相关设施外,严禁建设与风景游赏和保护无关的设施,除必需的科研、监测和防护设施外,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二级保护区可以安排直接为风景游赏服务的相关设施,应严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严格限制居民点的加建、扩建,应限制游览性交通以外的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

三级保护区可安排旅宿设施和城乡建设内容,区内建设应控制建设功能、建设强度、建筑高度和形式等,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分类保护的具体方法:

生态保护区应禁止游人进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自然景观保护区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史迹保护区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风景恢复区应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活动。

风景游览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应分级限制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

发展控制区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3.3风景名胜区游赏项目规划的功能有哪些?

规划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风景名胜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包括项目筛选,游赏方式、时间和空间安排,场地和游

人活动等内容,通过规划,可充分发挥风景区的资源优势,组织新、奇、特、优的游赏项目,保持风景资源永续利用,提高风景区的吸引力,促进风景观区旅游业的发展。

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

景源特点、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功能技术条件、地域文化观念、市场需求、项目相关性等。

3.4在风景游赏规划中,为何要进行游线规划?

规划内容应包括哪些?

游线规划的目的:

1)将各景区、景点、景物等相互串联成完整的风景游览体系;

2)引导游人至最佳观赏点和观景面;

3)组织游览程序——入景、展开、酝酿、高潮、尾声;

4)构成景象的时空艺术。

游线规划的主要内容:

1)游线的级别、类型、长度、容量和序列结构;

2)不同游线的特点差异和多种游线间的关系;

3)游线与游路及交通的关系。

3.5以某一风景区为例,对其旅游容量及其调控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3000

字以上的研究论文。

(略)

第4章

4.1如何解决典型景观的自然属性和游客观赏游览的矛盾?

保护是规划的重点,是规划的基础,规划的要点在于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规划是保护之上的规划,次之进行利用。

没有保护,风景区的资源将逐渐失去原有的价值,风景区的利用将没有可持续发展性。

第5章

5.1风景名胜区服务设施规划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是什么?

重点内容是:

掌握服务设施规划总则、各类型服务设施地选择原则、服务设施分级原则、服务设施布局原则和规划原则。

关键点是:

必须要深入分析服务设施的现状,包括游人现状和设施现状,并完成客源分析、游人发展规模预测和时间分布预测,为后期风景名胜区服务设施规划的实施奠定科学依据。

第6章

6.1.以某景区为例,其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制作O-D矩阵表

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交通规划案例

1)连云港市旅游资源与花果山风景区概况

在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中,连云港市古迹较为丰富,历史久远,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称,是全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江苏三大旅游区之一。

2002年花果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并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1988年,云台山以江苏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花果山景区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中最著名的景区。

花果山景区位于云台山脉之中,距市区仅7km,东临连云港港口20km,离民航连云港机场30km、连云港火车站18km、连云港市长途汽车总站19km,周围还环绕着连徐高速公路、连淮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新墟一级公路、陇海铁路,交通便捷。

景区面积12.8km2,规划面积110km2,层峦叠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4.4m。

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名闻海内外。

2)花果山景区旅游交通特征与主要问题

旅游客流特征:

近年来,花果山景区游客数平稳增长,目前年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节假日旅游持续升温,2011年春节、“清明”、“五一”、和“端午”四个小长假,分别接待游客1.8万人次、3.3万人次、12.3万人次、1.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3%、36%、1%、46.34%,均创下了同期历史最高纪录。

花果山景区的客流中有39.4%是本市游客,27%是江苏省其他市区的游客,而省外游客只占23.2%,国外游客占4%。

本省游客中,来自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本市)的游客占65.5%,南京的游客占11.6%。

私家车是游客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超过总体出行构成的1/3,旅游大巴、公交也是游客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各约占总体出行比例的1/5。

主要交通问题

①旅游旺季,景区的出入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混杂,再加上临时路边停车、出入车辆交织,秩序混乱,不仅造成出行时间延误,还对景区的整体形象有影响。

②景区交通缺乏人性化设计,出入不够便捷。

从花果山大道与进山大道的交叉口至景区门口约3.5km,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到景区门口需要约60min。

③城市公交与景区公交接驳不便捷,易诱导更多的小汽车出行,同时降低景区的吸引力。

④现状景区交通指引标志模糊不清,很多地方缺乏指路标志,不仅不利于游客辨别景点位置,同时,也不利于分流景区的客流,使游客在景区内游览线路的辨别主要依靠“从众”和“问路”,降低了景区的服务品质。

⑤景区在游客高峰时段,进出车辆和游客分布集中,由于通道资源、场地资源有限,同时疏导力度不够,景区交通仍然混乱,出入交通安全性低、效率低,严重影响旅游的舒适性。

⑥现状的机动车道急转弯多、坡度大,道路缺乏必要的标志、标线等辅助设施,部分步行道两侧缺乏必要的休憩桌椅、小品。

3)景区旅游交通发展策略

策略一:

优化完善与枢纽节点的便捷联系

通过完善区域间空中及水上旅游交通航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景区区域的交通可达性。

加快连云港机场建设,及早达到国际4D级标准,通过完善航空线路,培育城市远距离、高端旅游客流市场。

启动建设客运码头,增加客运航线。

完善与机场、港口、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之间的快速通道,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游客便捷地进出花果山景区。

策略二:

完善城市旅游干线交通设施

完善的城市道路网架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分离城市交通与干线旅游交通道路,保障陆路交通的快捷、舒适、安全。

完善干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中心城区各主要景区间便捷的功能联系,保障旅游景区的快速可达性。

加强旅游交通干线与城市主要道路交通节点的通行能力,优化长距离旅游交通的效能。

策略三:

建设旅游公交巴士专线

建立市区、机场、铁路站等与旅游集散中心以及重要景区之间直达的公交专线,逐步减少小汽车作为出入方式的比重,优化游客出入景区的交通结构。

策略四:

注重慢行交通系统,创造舒适、优美的游览环境

慢行系统通常是景区内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方式等。

对于花果山景区来说,慢行交通是景区内部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是游览景点、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因此,慢行系统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景区的服务水平。

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既要能够便捷地联系各个景点,同时,要考虑慢行空间的美感,并在慢行系统中考虑游客的休憩设施。

策略五:

完善景区内部公交体系

由于景区内部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步行方式,步行距离较长,景区内部公交线路的设置可提高各景点的可达性,为游客游览出行创造舒适、便捷的方式。

应提升景区内部公交的服务水平,与市区旅游公交、停车等设施一体化衔接,充分发挥景区公交的优势。

策略六:

完善景区道路交通网络,增强景区道路的景观性与舒适性

内外交通衔接紧密,减少游览时走回头路。

在道路设计或建设时,充分考虑改善沿途的景观视觉质量、增强景区道路的景观性与舒适性。

建立景区之间联系的定点、定时的穿梭巴士系统,为各个景点之间建立便捷的联系,减少游客步行的劳累,逐步完善景区内步行系统。

策略七:

景区停车泊位适度供给,动静态交通一体化考虑

通过适度供给景区内部的停车泊位,并且考虑景区内部停车和公交系统的一体化换乘,减少景区停车与内部交通的相互干扰,动静态交通协调有序。

在换乘中心实行低停车收费,在景点、酒店等景区周边停车设施实行高收费政策,鼓励自驾游的旅客将车辆停放在换乘中心,换乘旅游巴士前往旅游景点。

策略八:

建立集旅游换乘、公交枢纽、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远期连云港的旅游交通宜将旅游交通出行的两个阶段出行过程通过旅游换乘集散中心来衔接、转换进出交通组织。

制定一体化政策、措施引导抵达景区集散中心的乘客在集散中心换乘景区专用旅游巴士,并辅以配套的停车政策;此外,通过制定旅游公交一票通乘制度及景区门票一体化政策,同时辅以票价优惠措施,引导游客在集散中心换乘旅游公交,减少等候时间,吸引游客换乘公共交通,缓解私人小汽车交通方式对景区环境的冲击。

4)城市旅游交通干线规划

依托旅游集散中心,串联城市各主要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在旅游干线开设全日往返的旅游巴士专线,规划“两横三纵”旅游交通干线。

5)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

景区路网形态

花果山景区的机动车道路因势就景,呈“一主两辅”的布局形态;步行道路围绕主要景点展开,分别联系三元宫附近的各景点和九龙桥附近的各景点。

横断面设计

对于局部人车混行道路,应考虑适当加宽改造,开辟2m左右的行人专用通道,并采用物理隔离,保障行人通行安全。

线形设计

考虑路段高度落差很大,采用爬山公路,沿山脊或山腰,采用回头展线或螺旋展线,圆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值为15m,一般最小值30m,设置极限半径时,应合理地设置超高加宽缓和段,增加乘车舒适性。

路面铺砌材料

景区机动车道可以通过全部路段加涂彩色路面提高车道的防滑性能,也可以局部使用彩色路面,区分步行道路,或者通过彩色路面提示车辆减速。

6)旅游公共交通规划

旅游公共交通包括城市旅游公交和旅游景区内部公交。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公交线路,实现旅游公交与城市公交的一体化发展,方便游客换乘;串联主要对外场站、公交枢纽、客流集散点;串联相关景点,满足旅客游客多样性的需求。

根据道路条件与交通条件,选择合适的站点平面布置形式;公交站点的形式也应考虑旅游城市和主要景区特色,成为街头一景。

增加城市旅游公交车辆,提高车辆档次,车辆内部可以通过液晶显示屏介绍旅游景点,提供饮水机和一次性纸杯等,提升旅游公交服务水平。

7)旅游景区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由于在景区大道两侧的空间有限,且布置较多的地面停车也影响景区的整体环境,建议停车场布局结合景区周边的空地布置,并考虑与景区公交的一体化换乘。

规划建议在景区内部设置两个停车泊位,在景区外围设置两个停车泊位。

随着今后景区的客流增加,可以引导游客通过旅游集散中心换乘到达景区内部。

8)旅游景区内部交通指引标志规划

完整的旅游景区道路指引标识系统本身就是最好的导游。

花果山景区内部的道路指引标志设计应结合景区特色,结合景区文化元素,度身定做。

景区内部指路标志的本身就是景区景观构成的一角,提升了景区的游览质量。

景区内部指引标志主要为指引游客到达各个景点,同时兼顾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位置的指引标志。

通常在景区的主要出入口、岔路口、较长的路段中部、游客休憩点等处设置指引标志,方便游客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

(以上内容摘自《旅游规划与设计》2012年01期第60-67页)

O-D矩阵表相关内容请参考第6章案例6-3表6-9

第7章

7.1调查景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建议

根据景区调研的实际情况,从火灾、洪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安全应急等方面调研核查其安全隐患。

整改建议:

一是硬件设施是完备且符合安全要求;二是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且符合要求;三是运营管理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第8章

8.1什么是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其调控对象及规划意义是什么?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

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

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进行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

调控对象:

包括城镇、社区及农村居民点三类。

规划意义:

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旅游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2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原则:

(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

(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

(3)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

方法:

(1)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管理部门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热情和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2)建立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和旅游活动的了解,进行资源保护、导游、后勤和救护等技能的培训,提高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质量;

(3)对于旅游利益分配的管理必须确保公平,收益尽可能地反馈到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8.3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调控强度及类型?

调控强度:

(1)风景区保护开发强度

1)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2)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3)三级保护区(控制建设范围)

(2)人口容量

1)人口规模预测的规定

2)人口规模容量计算:

外来游人规模;服务职工规模;当地常住居民规模

调控类型:

根据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强度要求,可将居民点划分为疏解型、控制型和发展型等三种基本类型。

8.4如何理解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中发展规划及分期规划的现实意义?

风景区的经济现象是由一系列与风景区管理经营有关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它通常包括:

管理机构和管理职工对各种资源的维护、利用、管理等活动,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社会在风景区进行的旅游活动等。

了解我国风景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及国情,风景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必须发展经济。

但这种发展必须有明确的趋向,按照其空间消长规律,正确划分部门空间,合理布局,以风景资源带动风景区域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同时风景区总体规划是从资源条件出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风景实施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对景源潜力进行合理开发并充分发挥其效益,使风景区得到科学的经营管理并能持续发展的综合部署。

这种未来的“锦绣前程”规划,需要有配套的分期规划来保证其逐步实现和有序过渡。

第9章

9.1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的分级制度在审批程序上是如何体现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编制单位修改完善后报建设部审批。

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

9.2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管理体制与国外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管理体制有何异同?

本题为开放式课外拓展思考题。

在不同国家,与风景名胜区相似的管理对象从名称、性质、建设管理上看差别较大,在实施管理体制上会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性质、相关区域发展需求、归属管理机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施管理机制。

第10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